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的整合
【作者】 艾玉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金鹅民族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综合运用和最终归宿点;阅读与习作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它还携带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负,起着传递文化、建构精神的重要作用。因此,以阅读和习作为主体内容的语文教学,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的整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作
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总有这样的困惑,一提起写作,学生就如临大敌,写出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文字干瘪。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想还是如何处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的问题。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同时又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整合。本文拟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想法:
一、读中积累,丰富语言储备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没有知识、语言的积累,写起东西来自然力不从心。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依照课标的要求,把阅读教学作为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在课堂上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从而为习作指引道路。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积累优美词语
学生词汇丰富,作文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关注课文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语进行积累,并通过迁移运用,使课本中的精词妙语及时融入学生头脑中的“词库”,一旦习作表达需要,便会喷涌而出。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佳肴,一应俱全,大饱口福,旅游胜地,举世闻名,五颜六色,奔流不息”等等。在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进行积累,体会作者用词精妙,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语言,来介绍香港的几个地方.通过这样的阅读、感受、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就会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学生才能运用自如。
2.积累表达方式
积累语言材料,不光应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积累丰富的语句表达形式。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鲜活。如课文《珍珠泉》中有这样一句话:“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作者把水泡当作人来写,融入了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的句子:“开始水泡很小,后来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上绽开了,消失了。”让学生和原句进行比较,感受两种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体会拟人句的生动表达效果。然后,又设计了一些句子让学生改成用拟人句来表达。如有的学生把“微风吹来,垂柳的枝条迎风摆动。”改成“微风吹来,垂柳舞动着长长的辫子。”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句式的积累。学生积累了这种句式,习作时就能根据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文章语言自然会鲜活灵动。
3.积累写作方法
不同题材的课文,写作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一些表达的方法,学生在习作时就可以加以利用。如《太阳》一课,在介绍太阳时采用了说明方法,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用不同方法描写太阳的句子,如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描写某一物体,通过这样的迁移练笔,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二、以读悟写,锻炼写作能力
1.激发想象,推测填补
课文中有许多充满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根据故事发展的全局,引导学生开展有理有节的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答案,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灰雀》一文中,列宁问孩子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我抓住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呢?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再结合读去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然后把男孩的想法写出来,让学生用推测性的描写解开自己的疑惑,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情感的升华。
2.情节续写,激活想象
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时我常常利用此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对文本进行续写,激活学生的想象。如《小摄影师》这一课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在学完此文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小男孩空手而归后回到家或回到学校会发生什么事?他会不会再来找高尔基拍照呢?让学生想象进行续写。学生的写作想象丰富,耐人寻味。
3.仿写训练,鼓励创新
仿写是对课文的超越。学习《荷花》一文后,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是怎样写荷花的,哪些是具体描写,哪些是对荷花的想象。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最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根据课文,进行仿写。学生的习作很成功。
三、以写促读,提高阅读能力
只有经常说文、经常动笔,反复训练和运用,逐步解决写作中的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学生才能感知“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产生阅读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1.在课文批注中促阅读。课文批注能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真切对话的桥梁,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给课文作批注,在句子、段落旁边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悟、所得,或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作相应的勾圈点画。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对文本的感悟,提高了阅读能力。
2.在写读后感中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不仅能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阅读文章,而且延伸了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也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鼓励学生写读后感,不拘篇幅,可短可长,形式灵活。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完成任务,而且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3.在办手抄报中促阅读。学习了一个单元,我会根据这一单元的主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做手抄报。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材料,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在习作中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与习作在语文课堂上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作
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总有这样的困惑,一提起写作,学生就如临大敌,写出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文字干瘪。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想还是如何处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的问题。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同时又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整合。本文拟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想法:
一、读中积累,丰富语言储备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没有知识、语言的积累,写起东西来自然力不从心。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依照课标的要求,把阅读教学作为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在课堂上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从而为习作指引道路。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积累优美词语
学生词汇丰富,作文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关注课文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语进行积累,并通过迁移运用,使课本中的精词妙语及时融入学生头脑中的“词库”,一旦习作表达需要,便会喷涌而出。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佳肴,一应俱全,大饱口福,旅游胜地,举世闻名,五颜六色,奔流不息”等等。在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进行积累,体会作者用词精妙,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语言,来介绍香港的几个地方.通过这样的阅读、感受、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就会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学生才能运用自如。
2.积累表达方式
积累语言材料,不光应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积累丰富的语句表达形式。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鲜活。如课文《珍珠泉》中有这样一句话:“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作者把水泡当作人来写,融入了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的句子:“开始水泡很小,后来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上绽开了,消失了。”让学生和原句进行比较,感受两种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体会拟人句的生动表达效果。然后,又设计了一些句子让学生改成用拟人句来表达。如有的学生把“微风吹来,垂柳的枝条迎风摆动。”改成“微风吹来,垂柳舞动着长长的辫子。”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句式的积累。学生积累了这种句式,习作时就能根据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文章语言自然会鲜活灵动。
3.积累写作方法
不同题材的课文,写作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一些表达的方法,学生在习作时就可以加以利用。如《太阳》一课,在介绍太阳时采用了说明方法,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用不同方法描写太阳的句子,如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描写某一物体,通过这样的迁移练笔,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二、以读悟写,锻炼写作能力
1.激发想象,推测填补
课文中有许多充满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根据故事发展的全局,引导学生开展有理有节的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答案,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灰雀》一文中,列宁问孩子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我抓住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呢?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再结合读去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然后把男孩的想法写出来,让学生用推测性的描写解开自己的疑惑,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情感的升华。
2.情节续写,激活想象
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时我常常利用此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对文本进行续写,激活学生的想象。如《小摄影师》这一课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在学完此文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小男孩空手而归后回到家或回到学校会发生什么事?他会不会再来找高尔基拍照呢?让学生想象进行续写。学生的写作想象丰富,耐人寻味。
3.仿写训练,鼓励创新
仿写是对课文的超越。学习《荷花》一文后,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是怎样写荷花的,哪些是具体描写,哪些是对荷花的想象。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最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根据课文,进行仿写。学生的习作很成功。
三、以写促读,提高阅读能力
只有经常说文、经常动笔,反复训练和运用,逐步解决写作中的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学生才能感知“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产生阅读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1.在课文批注中促阅读。课文批注能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真切对话的桥梁,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给课文作批注,在句子、段落旁边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悟、所得,或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作相应的勾圈点画。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对文本的感悟,提高了阅读能力。
2.在写读后感中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不仅能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阅读文章,而且延伸了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也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鼓励学生写读后感,不拘篇幅,可短可长,形式灵活。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完成任务,而且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3.在办手抄报中促阅读。学习了一个单元,我会根据这一单元的主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做手抄报。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材料,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在习作中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与习作在语文课堂上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