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论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作者】 刘 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双龙镇罗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几何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学数学是几何教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加强对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后期进行更好的几何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对小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扩展能力的开拓和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为例,说明有益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教学规划,旨在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空间观念;培养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更趋干趣味化。人文化,生活化,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较高,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看上去活跃的课堂和实效相差甚远。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与图形”观念,并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呢?简单谈谈我的做法: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对人的认知形成规律是从“动作”形成“表象”,从“表象”建立“概念符号”。“表象”就是知识结构向学生知识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图形表象的建立。
一、提供实物教学与现实情境,强化小学生直观感知
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其中大局部的几何图形和几何现象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小学生认识和了解几何图形通常都是从观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对象开始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实物模型或图形,然后随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效率,在开始观察之前,数学教师可以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摸一摸,直切地感受,使听觉、触觉共同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快速堂握几何图形的特征。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立体图形”这一内容中,教师可以搭积木为情景,让小学生可以正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等。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三步骤教学活动,即为“分一分、摸一摸、做一做”,让小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其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木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形状,同时清禁它们的名称,活动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究意识:其二,摸一摸,即闭上眼睛说出某一几何体的形状:其三,做一做,借助游戏活动和练习来稳固學生所学知识内容,这种多感官协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新知要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就应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时,首先,通过电子白板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景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让学生找出图上的角,教师用智能笔把学生找的角画出来,直角、锐角、钝角各画一个。然后,把这三个角移动到杨浦大桥情景图的下面。再在学科工具栏中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量,同时让学生观察比直角大还是小。最后命名,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过程。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三、开展几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只要稍加思索和判断,可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所需的工具,让学生根据要求,制作长方体,让他们更为全面地理解长方体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开课前,教师准备足量的橡皮泥和特制的木棒,并依次发放给学生。在开课后,教师初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你们可以观察身边的长方体物品,运用手中的小木桂制作长方体,并分析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多少面?一定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操作!”在实践中,教师走入学生的实践中,观察学生的实践,并引导有问题的学生,解决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过程,展示实践成果。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婵的回答。他站起身说:“在一开始,我并没有头绪,不知道怎样制作长方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我认真观察,发现有4根朝向同一方向棱的长度是相等的。因而,我将12条棱分组,划分成三组。我在铅笔盒上进行示范,并进行编号。我按照铅笔盒上的编号,制作长方体。我发现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这让我意识到应冷静的分析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真正意识到冷静思考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实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并充分观察长方体的特点,将之付诸实践,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操作能力,观容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独立学习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在小学数学儿何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最佳的时机对空间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让学生在轻松偷快的学习环境中树立空间观念,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空间观念;培养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更趋干趣味化。人文化,生活化,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较高,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看上去活跃的课堂和实效相差甚远。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与图形”观念,并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呢?简单谈谈我的做法: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对人的认知形成规律是从“动作”形成“表象”,从“表象”建立“概念符号”。“表象”就是知识结构向学生知识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图形表象的建立。
一、提供实物教学与现实情境,强化小学生直观感知
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其中大局部的几何图形和几何现象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小学生认识和了解几何图形通常都是从观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对象开始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实物模型或图形,然后随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效率,在开始观察之前,数学教师可以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摸一摸,直切地感受,使听觉、触觉共同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快速堂握几何图形的特征。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立体图形”这一内容中,教师可以搭积木为情景,让小学生可以正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等。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三步骤教学活动,即为“分一分、摸一摸、做一做”,让小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其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木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形状,同时清禁它们的名称,活动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究意识:其二,摸一摸,即闭上眼睛说出某一几何体的形状:其三,做一做,借助游戏活动和练习来稳固學生所学知识内容,这种多感官协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新知要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就应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时,首先,通过电子白板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景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让学生找出图上的角,教师用智能笔把学生找的角画出来,直角、锐角、钝角各画一个。然后,把这三个角移动到杨浦大桥情景图的下面。再在学科工具栏中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量,同时让学生观察比直角大还是小。最后命名,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过程。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三、开展几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只要稍加思索和判断,可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所需的工具,让学生根据要求,制作长方体,让他们更为全面地理解长方体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开课前,教师准备足量的橡皮泥和特制的木棒,并依次发放给学生。在开课后,教师初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你们可以观察身边的长方体物品,运用手中的小木桂制作长方体,并分析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多少面?一定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操作!”在实践中,教师走入学生的实践中,观察学生的实践,并引导有问题的学生,解决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过程,展示实践成果。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婵的回答。他站起身说:“在一开始,我并没有头绪,不知道怎样制作长方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我认真观察,发现有4根朝向同一方向棱的长度是相等的。因而,我将12条棱分组,划分成三组。我在铅笔盒上进行示范,并进行编号。我按照铅笔盒上的编号,制作长方体。我发现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这让我意识到应冷静的分析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真正意识到冷静思考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实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并充分观察长方体的特点,将之付诸实践,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操作能力,观容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独立学习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在小学数学儿何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最佳的时机对空间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让学生在轻松偷快的学习环境中树立空间观念,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