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 江晓岚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阶段日常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了当下家长最为头疼的话题之一!而提到阅读能力的提高,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
固然,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虽然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但以目前孩子们的学习任务之繁重,追求阅读质量应该更为恰当。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内部动力,主动地去理解、探索,才能开发自己的智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持久性和阅读能力。尤其是小学生,阅读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动机,使阅读和乐趣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方面,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其独特的办法。有的以生动形象、感染力极强的语言介绍要读文章的内容,有的则利用故事中的精彩片断与感人的情节来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萌生阅读的强烈欲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掌握了学习方法,实质就是学会学习,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金子”,更需要的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
2.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传统节日、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
3.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评价
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均有同样的感慨,由于学生数、作业量,以及实际工作量限制,及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课外阅读有布置无检查,或者检查不力,导致了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已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的“瓶劲”,这就需要一定的评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那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评价,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
1. 简约性原则。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和发展的绝佳空间,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他们很容易感觉自己徜徉知识海洋的佳境。因此,对课外阅读的评价不能像课内阅读那样,从语感知识等各个分层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准确的判断、评价,而要遵循简约性原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速度,课外阅读的面以及课外阅读的整体效果作出模糊性简单的评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使这些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
2. 激励性原则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鼓励、表扬这永远都是促进其进步的有效途径。因为课外阅读多半是利用自己在家或课后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内进行。这些往往是作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空白地带。因此,评价很重要。哪怕是细微的进步,点滴的收获都应该看成是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伟大发现。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看教师是否引导得当,指导有方,富有个性和创意,就是常说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固然,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虽然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但以目前孩子们的学习任务之繁重,追求阅读质量应该更为恰当。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内部动力,主动地去理解、探索,才能开发自己的智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持久性和阅读能力。尤其是小学生,阅读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动机,使阅读和乐趣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方面,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其独特的办法。有的以生动形象、感染力极强的语言介绍要读文章的内容,有的则利用故事中的精彩片断与感人的情节来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萌生阅读的强烈欲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掌握了学习方法,实质就是学会学习,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金子”,更需要的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
2.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传统节日、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
3.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评价
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均有同样的感慨,由于学生数、作业量,以及实际工作量限制,及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课外阅读有布置无检查,或者检查不力,导致了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已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的“瓶劲”,这就需要一定的评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那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评价,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
1. 简约性原则。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和发展的绝佳空间,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他们很容易感觉自己徜徉知识海洋的佳境。因此,对课外阅读的评价不能像课内阅读那样,从语感知识等各个分层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准确的判断、评价,而要遵循简约性原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速度,课外阅读的面以及课外阅读的整体效果作出模糊性简单的评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使这些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
2. 激励性原则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鼓励、表扬这永远都是促进其进步的有效途径。因为课外阅读多半是利用自己在家或课后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内进行。这些往往是作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空白地带。因此,评价很重要。哪怕是细微的进步,点滴的收获都应该看成是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伟大发现。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看教师是否引导得当,指导有方,富有个性和创意,就是常说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