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胡关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也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别的喜爱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学习效果理所当然的好。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关系。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我们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有宽松感、安全感、愉悦感;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唤发出求知的欲望,激发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老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尽量以表扬、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耐心的帮助辅导。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鼓励、肯定,这种欲望正是他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老师积极的评价表扬对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老师要抓住时机多表扬学生,给学生一个佩服、满意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点头,一句由衷的赞美“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想法有独到之处”,一声真诚的劝告:“做题可要细心,不要被它迷惑了哟!”都会使学生久久不忘,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积极投入学习中。除了语言表扬,采用奖小红花,奖五角星等形式,可以极大鼓舞学生,使他们有信心,有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它们编成口诀、儿歌、顺口溜等用于数学,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学生便于掌握,而且使学习变得轻松、富有情趣。
如:学习大于号、小于号,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编写如下的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学生很容易记住并应用,就再也不容易弄错了。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侯起床,什么时候睡”,让孩子们猜一猜是什么物品?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孩子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学中,如果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差。而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使学生的倦怠情绪消失,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积极性,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好。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都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教师单纯讲解获取的知识牢固得多,动手操作能同时调动学生的手与脑,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即使经过了更长的时间都不容易忘记。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1、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节时,我就采用故事导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被挑起来了,跟着老师一起讲起故事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再提出“循环”的概念来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接受了,就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了。
2、创设数学游戏、竞赛情境。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爱玩游戏,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游戏、竞赛有机结合,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开展“我出题、你来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孩子们会在有趣好玩中轻松愉快的把知识掌握了。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
多媒体上的信息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有图象、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是不易理解的,这时候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根据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把比较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好知识。
例如:推导圆的面积,很重要,但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帮助孩子推导出圆的面积。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先把圆平均分成8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圆平均分成16分,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再把圆依次平均分成32、64分,无限等分,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从而启发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C/2,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就能轻松的推算出圆的面积就等于πr2。这样在直观生动的动画展示中,学生就特别容易理解掌握了。
六、联系生活,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应该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书本、黑板、门、讲桌、铅笔等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我们只要坚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一定会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关系。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我们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有宽松感、安全感、愉悦感;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唤发出求知的欲望,激发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老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尽量以表扬、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耐心的帮助辅导。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鼓励、肯定,这种欲望正是他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老师积极的评价表扬对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老师要抓住时机多表扬学生,给学生一个佩服、满意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点头,一句由衷的赞美“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想法有独到之处”,一声真诚的劝告:“做题可要细心,不要被它迷惑了哟!”都会使学生久久不忘,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积极投入学习中。除了语言表扬,采用奖小红花,奖五角星等形式,可以极大鼓舞学生,使他们有信心,有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它们编成口诀、儿歌、顺口溜等用于数学,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学生便于掌握,而且使学习变得轻松、富有情趣。
如:学习大于号、小于号,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编写如下的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学生很容易记住并应用,就再也不容易弄错了。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侯起床,什么时候睡”,让孩子们猜一猜是什么物品?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孩子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学中,如果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差。而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使学生的倦怠情绪消失,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积极性,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好。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都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教师单纯讲解获取的知识牢固得多,动手操作能同时调动学生的手与脑,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即使经过了更长的时间都不容易忘记。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1、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节时,我就采用故事导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被挑起来了,跟着老师一起讲起故事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再提出“循环”的概念来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接受了,就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了。
2、创设数学游戏、竞赛情境。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爱玩游戏,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游戏、竞赛有机结合,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开展“我出题、你来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孩子们会在有趣好玩中轻松愉快的把知识掌握了。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
多媒体上的信息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有图象、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是不易理解的,这时候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根据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把比较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好知识。
例如:推导圆的面积,很重要,但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帮助孩子推导出圆的面积。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先把圆平均分成8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圆平均分成16分,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再把圆依次平均分成32、64分,无限等分,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从而启发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C/2,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就能轻松的推算出圆的面积就等于πr2。这样在直观生动的动画展示中,学生就特别容易理解掌握了。
六、联系生活,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应该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书本、黑板、门、讲桌、铅笔等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我们只要坚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一定会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