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研究报告
【作者】 万冬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背景: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的确,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应努力实现与生活联系,与时代信息相衔接,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通过作业让每个同学都学有所得,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本学年初,我们组在讨论项目研修课题时,大家一致同意本学年一起来探究该课题。
因此在课题研究及教学中,我们尝试分层布置作业,本着“减少作业的总量,但又不能减质”的宗旨,设计力求形式多样,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对比性、创造性,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力争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分层训练,尊重自主性
数学课程标准里谈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真正体现了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即从整体考虑,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又考虑到优、中、差各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选择,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等有所突破。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每堂课的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的能力,以及数学基础的好坏,对作业设计为规定题和自选题,一般来说确定有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对后进生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相仿的基础题(规定题)完成基础目标,对中等生侧重于例题及例题相似的变式题(自选题I)但必须完成规定题;对优生侧重于应用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自选题2)达到发展和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二、针对训练,讲究灵活
我们在教学中,教材上的练习题和复习巩固题基本上是在课前预习和课堂中完成的,课后很少布置教材上的习题,而是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设计典型的作业。原因之一就是现在学生自己购买的教学参考资料有些比教师还多,而有的资料上对教材上的习题却统一地安排了答案,于是学生不劳而获,照搬照抄,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进而养成了坏的学习习惯;原因之二,现在的教材上的内容与我们的升学内容之间有一些距离,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也是必须的。经过我们的教学反思和总结觉得这样的效果还很好。
三、情景训练,凸现生活性
我们在工作中设计数学作业时,总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联系,以学生生活背景为题材,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数学活动课和动于操作的内容更会让学生实地完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再也感觉不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
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我们在教学”概率”的内容时,经常设计一些与学生平时生活内容相连的游戏设计题要求学生设计游戏,让参加游戏的对象要觉得公平。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内容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句年呢?全班学生的家里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家里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学牛通过调查、实践、统计、估计出了上述提出的问题。由十这些问题既有趣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在完成作业中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变式训练,体现对比性
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强化变式训练的方式增强题目的对比性,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效益的最优化。
五、拓展训练,发挥创造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善于探索和追求,善于质疑、求异和创新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不遵循成人的经验和规则。设计的作业要有挑战性、探索性,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开放性题,这样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我们学习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用所学知识设计一种简单的工具便于找到圆的圆心,并说明理由。此类题目条件开放、结论开放,便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业的多元化,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建模、解释、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经过这一年来,我们组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每一节课认真设计作业,同时参加学校及片区的各种教研活动),对《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也通过此课题的探究让我们的学生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依然还会在这一课题上做更深的探究,力求收到更好的效果。
的确,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应努力实现与生活联系,与时代信息相衔接,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通过作业让每个同学都学有所得,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本学年初,我们组在讨论项目研修课题时,大家一致同意本学年一起来探究该课题。
因此在课题研究及教学中,我们尝试分层布置作业,本着“减少作业的总量,但又不能减质”的宗旨,设计力求形式多样,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对比性、创造性,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力争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分层训练,尊重自主性
数学课程标准里谈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真正体现了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即从整体考虑,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又考虑到优、中、差各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选择,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等有所突破。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每堂课的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的能力,以及数学基础的好坏,对作业设计为规定题和自选题,一般来说确定有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对后进生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相仿的基础题(规定题)完成基础目标,对中等生侧重于例题及例题相似的变式题(自选题I)但必须完成规定题;对优生侧重于应用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自选题2)达到发展和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二、针对训练,讲究灵活
我们在教学中,教材上的练习题和复习巩固题基本上是在课前预习和课堂中完成的,课后很少布置教材上的习题,而是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设计典型的作业。原因之一就是现在学生自己购买的教学参考资料有些比教师还多,而有的资料上对教材上的习题却统一地安排了答案,于是学生不劳而获,照搬照抄,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进而养成了坏的学习习惯;原因之二,现在的教材上的内容与我们的升学内容之间有一些距离,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也是必须的。经过我们的教学反思和总结觉得这样的效果还很好。
三、情景训练,凸现生活性
我们在工作中设计数学作业时,总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联系,以学生生活背景为题材,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数学活动课和动于操作的内容更会让学生实地完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再也感觉不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
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我们在教学”概率”的内容时,经常设计一些与学生平时生活内容相连的游戏设计题要求学生设计游戏,让参加游戏的对象要觉得公平。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内容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句年呢?全班学生的家里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家里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学牛通过调查、实践、统计、估计出了上述提出的问题。由十这些问题既有趣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在完成作业中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变式训练,体现对比性
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强化变式训练的方式增强题目的对比性,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效益的最优化。
五、拓展训练,发挥创造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善于探索和追求,善于质疑、求异和创新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不遵循成人的经验和规则。设计的作业要有挑战性、探索性,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开放性题,这样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我们学习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用所学知识设计一种简单的工具便于找到圆的圆心,并说明理由。此类题目条件开放、结论开放,便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业的多元化,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建模、解释、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经过这一年来,我们组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每一节课认真设计作业,同时参加学校及片区的各种教研活动),对《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也通过此课题的探究让我们的学生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依然还会在这一课题上做更深的探究,力求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