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美术教育为契机 培养幼儿创造力
【作者】 彭 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五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教,幼儿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为主导讲授演示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对当今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更深层次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幼儿美术;创造力
根据现代化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实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幼儿通过美术活动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
一、关于幼儿美术教育
(一)幼儿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幼儿美术的定义是:幼儿美术指的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幼儿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幼儿感知世界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他主要包括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具有“非逻辑的、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步骤”等特点,它主要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类。
1.在幼儿绘画中,幼儿就是这样凭着想象、直觉夸大或者意刻他们的所见所闻。幼儿美术是幼儿自我表现的一种语言。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幼儿美术是幼儿对生活认知的反映。无论是怎样的幼儿美术作品,都是幼儿生活的写照。
2.幼儿通过美术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幼儿美术作品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作品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扩、表现了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幼儿美术教育
1.什么是幼儿美术教育?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全面发展教的手段之一。幼儿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2.幼儿美术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主题画、意愿画、装饰画、情景画、想象画、故事画、幼儿手工、泥工、玩具制作等等。虽然幼儿美术的教育形式是多样化、但是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表现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创造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幼儿美术教育目标
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简称《纲要》,。在《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纲要》还列出了相对应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其中第三条是,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从幼儿美术教育目的和目标中看出,美术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美术教育活动不但发展幼儿动手操作及运用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创造性地用作品来传达内心。
二、关于创造力
(一)什么是创造力
《教育大辞典》对于创造力的定义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工艺、新形式的物质产品等。新颖和独特是创造力的基本特征。
创造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1.高级层次的创造力。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反复的探索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创造。
2.中级层次的创造力。经过模仿或改革。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成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初级层次的创造力。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
幼儿的创造力一般指初级层次的创造力。每个正常幼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受创造欲望驾驭,以追求独特性、新颖性为目标。是观察、想象、思维、操作等能力的综合。简单来说、创造力就是提出设想。探究解决问题.产生新成果的能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的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与创造力
当代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经验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著名美术教育家摩伊凯特莉在《少儿绘画辅导探索》一书中认为、天赋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干自己乐于干的事。你必须知道怎样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创精神。她强调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门的艺术家或者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他的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选自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07版。
[2]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P207。1989年P191。
关键词:幼儿美术;创造力
根据现代化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实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幼儿通过美术活动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
一、关于幼儿美术教育
(一)幼儿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幼儿美术的定义是:幼儿美术指的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幼儿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幼儿感知世界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他主要包括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具有“非逻辑的、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步骤”等特点,它主要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类。
1.在幼儿绘画中,幼儿就是这样凭着想象、直觉夸大或者意刻他们的所见所闻。幼儿美术是幼儿自我表现的一种语言。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幼儿美术是幼儿对生活认知的反映。无论是怎样的幼儿美术作品,都是幼儿生活的写照。
2.幼儿通过美术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幼儿美术作品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作品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扩、表现了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幼儿美术教育
1.什么是幼儿美术教育?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全面发展教的手段之一。幼儿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2.幼儿美术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主题画、意愿画、装饰画、情景画、想象画、故事画、幼儿手工、泥工、玩具制作等等。虽然幼儿美术的教育形式是多样化、但是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表现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创造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幼儿美术教育目标
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简称《纲要》,。在《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纲要》还列出了相对应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其中第三条是,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从幼儿美术教育目的和目标中看出,美术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美术教育活动不但发展幼儿动手操作及运用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创造性地用作品来传达内心。
二、关于创造力
(一)什么是创造力
《教育大辞典》对于创造力的定义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工艺、新形式的物质产品等。新颖和独特是创造力的基本特征。
创造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1.高级层次的创造力。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反复的探索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创造。
2.中级层次的创造力。经过模仿或改革。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成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初级层次的创造力。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
幼儿的创造力一般指初级层次的创造力。每个正常幼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受创造欲望驾驭,以追求独特性、新颖性为目标。是观察、想象、思维、操作等能力的综合。简单来说、创造力就是提出设想。探究解决问题.产生新成果的能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的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与创造力
当代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经验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著名美术教育家摩伊凯特莉在《少儿绘画辅导探索》一书中认为、天赋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干自己乐于干的事。你必须知道怎样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创精神。她强调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门的艺术家或者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他的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选自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07版。
[2]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P207。1989年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