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教育之“小”成其“大”

【作者】 张 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需要艺术和智慧:传道,授业,解惑。师者也!
  “教育也好,教学也好,我们的教师需要智慧!什么是智慧?知识不是智慧,技能技巧不是智慧。智慧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善良的心;二是现实的生活实践;三是深刻的思考。我们理应追求教学的智慧!”我们需要经验的积累,我们需要真正的学习教学心理学的原理,能对名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做出科学的分析,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真正的科学规律,我们教学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智慧。
  我们的教学需要那份真诚和率真——不让学生成为像风干了的狗尾巴草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朝气有智慧有学问而无情趣。一路知行,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教育世界,走向更深邃的儿童世界,如清风一缕,经历一段具有质感的教育人生,如何能做到呢?也让我有了一些浅薄的思考。
  一、以小小的“宁静”成就课堂的美
  独到的个性解读、语言文字中的大美、丰富多彩的感受,语文素养的叠加,都要求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宁静,给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场”,一个凝神细想的体验时空,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读、静思、静听、静品、静写,这些恰到好处的“静”,不是无可奈何的无语,而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长期的熏染,学生便能养成静默沉思的习惯,从而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所以宁静是生命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境界,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读思品质。这种品质同样适用其他学科的课堂。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却总是在逃避这种宁静,普遍认为“静”的课堂就像死一般寂静,毫无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时候不整一点大的动静,就觉得不像公开课,自己也没有那么两刷子.....可是真的是那么一回事吗?就是这样的误区,让我们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停留在浅层次,孩子们没法静下心去阅读,静下心去思维,那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阅读,消磨掉的不仅仅是宝贵的时间,更是思维品质的牺牲,也让我们与有质量的课语文教学课堂越来越远。
  二、以小小的“组块”成就课堂的高效
  薛法根老师的语文组块教学主张删繁就简,为言语智能而教,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目标简明:科学、适切、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在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在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那么玄、那么深奥。还有方法的“简”,教学媒介的“简”,“教学用语的“简”。反之,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由此,我们层层探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秘密在于言意的转换规律;言意转换的规律在于言意联系的发现、掌握与重构;学会联系就能实现言意之间的自觉转换,便能生成言语的智慧技能。语文组块教学的基本要义正在于此!“联结性学习、板块式课程、统整型实践”成为我们组块教学的实施路径,建设以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的语文组块课程,成为组块教学的核心目标和矢志追求。
  可是现实却刚好相反,我们教师给孩子附加了很多套餐作为“赠品”,对于一篇文章总是支离破碎的,知无不言地去给他们诉倾诉,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也不顾及这份“食粮”学生吃了之后是否有利于消化,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静下心来研读组块教学的精髓,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自己减负,真正做到双赢,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让这种简约组块化为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的艺术。  
  三、以小小的“运用”成就课堂的生命
  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曾精辟、科学的阐述,他说:“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说为语,手写为文……”综上所述,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交际工具。但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培养的是学生记忆知识、分析文本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交际问题。教学中老师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字词、句段、篇章的知识,却没有告知学生在何种语言环境中运用,运用的特点和规律,更少去创设语文实践运用的场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文本中所获得的零星的,缺乏生成的知识很难在语文实践中实现迁移,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得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能力。
  再看新课标的阐述: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素养的学科,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现有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语言,又弱化了语文素养的生成。学生在教学中所获得的零散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将听、说、读、写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去预设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养成,使孩子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下转第36页)(上接第37页)让学生在综合语文实践中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处处留心皆语文”,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语文也就失去了内在价值。现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在教材选择上,他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语言是在言语活动中习得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和习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与生活相融。
  四、以小小的“坚持”成就自己的成长
  多读教育类名家的书,坚持读好书,不但能读到了教学的所需,也会读到人生的哲学。生活好似长流水,你习惯了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用心的人,即使平凡无奇的日子,即使艰难的岁月,也能从中品咂出个中滋味,看到独有的风景。
  权柳芳老师与她的体验教学就是一个案例,可供我们参考。全柳芳老师一生都在流动,而每一次流动就是一种不同凡响的历练,每一次流动就是一段珍贵的人生体验,她总能把别人认为倒霉的事麻烦的事看作是锻炼自己,让自己成长的挑战与机遇,这样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执着而又柔韧而又坚韧,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放在教育的理念与信念之上,我们的胸怀难道不会变得更宽阔而坚韧吗?我们与其苦不堪言,叫苦连天,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缩水,不如让自己慢下来,事情是做不完的,一件一件接着做就可以了,艰难总会过去了,办法总会有的,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和品质,我们自然会等来内心的自我认同和外界的肯定。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渐行渐悟,教师必须做生成智慧火花的“打火石”,锻造语言合金,实现生命对话。让我们一起来尝试从自己的课堂开始改变!从自己开始!聚沙成塔,一个大写的教师,也许真的不要轰轰烈烈,他就是由那么个不经意的平平凡凡的教育的“小”来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