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作者】 李秋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桂溪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前,国内中学的素质教育体系渐趋完善,其中,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性格塑造和知识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至,该课程还被认为是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音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美术监常至视觉心理活动,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和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审美接受者可以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所以美术鉴常也属干审美再创造活动。新课标的设置扬弃了传统美术欣赏教学的弊端,充分体现干“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中。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法
  美术属干视党艺术,是用眼睛欣常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早直观的和形象的。美术欣常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判和怀疑精神、合作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开阔的平台。下面我将谈一下自己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多样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例如在欣赏《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这课,先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由于事先预习过了,就不会感觉十分陌生,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在出示作品后,先让学生仔细读画几分钟,使学生对画面有一个初步感知,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鼓励每个学生放开思维,积极思考,学会从自己的审美角度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恰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造成教师十分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学生的学习只有主动参与,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将变得毫无生气。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精神活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审美主体对自然事物和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经验进行的,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不同审美意味的理解。有美学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得到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感受,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如果在艺术教育中违反了这种规律,要求学生对审美对象只有一种统一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观点,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使学生离审美理解越来越远。
  三、欣赏名画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美术欣赏,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诱导学生自行欣赏,教师都必须充分备好课,深入钻研,突出所欣赏的主要特点,写好教案,然后进行教学。有的作品,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故事,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譬如: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财,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有的作品,则要突出艺术家奇特巧妙的构思。例如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有的名画,则侧重于形象的组合与构图的奇特,周密。例如宋朝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有的作品,则着重突出形象的表现力。例如达芬奇《蒙娜丽莎》这副肖像等。教师应根据具体作品的不同特色,突出某一两个特色进行欣赏,其他则点到为止,以免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四、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教学相长中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欣赏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应该具有充分的互动,整个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的参与和交流。
  教师善于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要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结晶,它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美术作品,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本质、最感人、最突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美术素养。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多向思维,产生思维碰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的,活泼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总之,初中美术欣赏课这个课堂需要全国各地教师的重视,教师们需要培养同学们对课堂的热爱和兴趣。然后创新教学新颖的方法,以及开展各种教学的活动,准备符合同学们欣赏力的作品,控制内容的难度,突出教学重点,激起同学们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