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传承红色基因,落实文道统一

【作者】 周敏樱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例谈革命文化内容教学的几点做法

  统编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撰文指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单元主题为“仰望那伟岸的身影”,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文主题相呼应,旨在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任务情境中,仰望先辈,感受炽情,传递责任,接受教育。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教师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面对教科书如此厚重的革命文化内容安排,应如何落实?
  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为例,谈谈教学革命文化内容有效的做法:
  一、以“查”为线,让距离接近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文章的教学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小学生普遍不了解那个年代,与那个年代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阻碍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感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讲授课文前,笔者会通过课前预习单来让学生与那个年代的距离拉近。笔者以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设计课前预习单:
  课前预习单
  一、自查资料
  1.有关抗美援朝的:
  2.有关毛泽东和他儿子的:
  二、自学词语
  拟定  殉职  奔赴  踌躇  黯然  
  三、理解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
  界,在书中作批注。
  五、读课文5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单的内容,了解革命历史的内容,拉近了时代的距离,让学生渐渐树立起相应的信念感和远大目标,在思想和情感上都能够与时代相呼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成育人的教学任务。
  二、以“读”为引,让文字生发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的报国情怀”这改变了以往单首古诗逐篇教学的传统,依托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三首古诗实施全文阅读教学,采取对比与类比的教学手段,依托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诵读会,让学生对古诗教学重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使学生可以有效理解古诗语言文字,让他们深入感悟古诗中的“家国情怀”。笔者开展以下活动:
  1.四人一小组,每人各选择一首古诗读一读,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古诗,先读一读,再说说诗意,借助资料,想象诗中的景、人,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其他同学对疑问处进行补充或讨论。
  2.继续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有了第一次活动的经验,学生能迅速融入小组氛围中,能抓住打动自己的诗句,并借助资料,展开想象,体会心情,有感情地朗诵;能自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想象当时的环境,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声情并茂地对古诗进行诵读,课堂气氛逐渐升温。
  这三首古诗都蕴藏了浓烈的爱国情感与深邃的意境,大单元教学不是把每首古诗单独割裂开,教师问学生答就结束了,而是通过任务探究,学生小组全员参与。在一次次地反复诵读活动中,古诗的句式、节奏、格调以及语言等逐渐浸进学生的内心,学生获取了特殊、良好的审美体验,并将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慢慢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读懂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学生的心灵持续被震撼、被荡涤,其实也就实现了革命文化教育的核心目的。
  体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豪情壮志需要诵读;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里诗人这爱国热情之情要诵读;体会杜甫的喜极而泣、放歌纵酒的内心世界更要诵读。通过诵读,情感才能升华。刘伯承与沃克医生那简短、干脆、有力量的对话,怎能错过朗读?毛主席“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情不自禁地喃喃”“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需要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冲击学生的感受,让情感升华。
  三、以“讲”为链,让人物鲜活
  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经过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心情以及品质的方法。而本单元安排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丰碑》四篇阅读材料,都有不少笔墨在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上。这旨在通过文本动作、语言、神态的表达,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出发,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
  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走入情境,为后续的活动做铺垫,教师首先播放视频,定格电报,引入情境。随即推进活动一:让学生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进行默读,并将描写毛泽东语言、神态以及动作的语句画出来。再指导学生对文中语言、神态以及动作的描写开展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后,学生进一步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体会,从而有效理解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捕捉人物的情感变化,深入感受到了伟人的博大胸襟与崇高品质。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学习侧重让学生掌握“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体会方法,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则主要引导学生去验证这一学习方法,感受这一方法的妙处,任务二的学习体现了“由扶到放”。有了活动一的指引,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能小组分工自主学习《军神》《清贫》《丰碑》。在一次次活动挑战中,学生真切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探究了人物行为背后的品质,了解了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舍己为公的高贵品质。再指引学生牢牢抓住这些人物的神态描写与大量的提示语,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演出自己对人物内心的理解,拓展语感。学生由此产生了共鸣,画出了故事线,学会了方法的迁移与表达这样的单元任务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与迁徙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在“介绍英雄”小小故事会结束后,让学生在多媒体平台上参与投票活动,学生在评价人物形象时获得敢说、想说的参与感和乐趣。
  四、以“寻”为拓,让情感升华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诵读古诗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了战争时期为革命而前赴后继的英雄前辈们,再看和平年代的今天,仍有很多英雄在默默守护我们的家园。教师就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访活动,在寻访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英雄,在寻访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教师以清远市佛冈县黄花镇存久洞为基地,领学生知党史,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以此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在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龙蟠村上,还有一位革命英雄老爷爷刘礼玉。学生来到刘爷爷家里,共同聆听他的故事。刘爷爷的精神矍铄,看到寻访小队的到来十分激动,学生们也是赶紧坐下来听他诉说以前的革命故事。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革命英雄,教师设计了“身边的英雄”资料卡,组织学生以小分队为单位,走近英雄、记录资料,再辅以恰当的图片,制成了一张张“英雄寻访记录表”。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能借助资料卡记录感人的瞬间,在寻访后会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同时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反映出人物为革命坚定的内心。
  革命题材课文有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产生。通过单元教学,教师对课本资源进行全面挖掘,探寻读与写的融合点,为学生提供愈发宽广的习作练习空间。使读写相辅相成。学生习得的不仅是写作的方法,还提升了思维能力,养成了积极搜集资料,及时记录的好习惯,从而实现积累运用、教师点拨与自主阅读的充分结合,最后实现大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真正的提升。真正落实到了“文道统一”,使学生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传承好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