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知识层累”到“素养积淀”

【作者】 胡晓洁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五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策略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这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任务,是衡量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有效落地的重要支点,也是提高不同学科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做贡献的有效着力点。通过确定历史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主题,优化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流程,正向评价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从从“知识层累”到“素养积淀”。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策略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2011年旧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变化之一就是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关联,使课程综合化、实践化,并规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0%。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统整多学科资源,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围绕主题,明确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更不是各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应该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诉求,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首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如:在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我们常常喜欢用歌曲或者影视片段来激趣,讲《民族团结》就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首歌曲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艺术情趣的确有帮助,但对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缺乏实质性的帮助,这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其余学科不能喧宾夺主。如:在教学《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有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是:“以黏土为材料,制作青铜器。”这种活动看似结合了数学、美术等学科,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但就本课的学习要求来讲,青铜器的制造过程只是其中一个小的知识点而已,了解其制造过程的目的是认识我国奴隶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体味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用黏土制作青铜器,并不能复刻青铜器的制造流程,也无法引导学生认识制作过程的精妙、繁复和先民们的协作精神,对目标的达成缺乏促进作用。这种活动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设计历史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一定要明确主题,在主题的指引下,决定融入哪些学科,开展哪些活动,以实现学科融合的目标。
  二、依据学情,整体设计
  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侧重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体现出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特点。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应该在备课组的统一组织下,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形成序列,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七年级学生初学历史,需要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比如:开展“图说历史”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将历史学科的学习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上网搜集与所学历史时期相关的图片(信息技术),将下载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语文)。在此基础上,以板报、电子信息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信息技术、语文、美术)。以图片为线索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直观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七年级历史学习的难度。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但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目标指向为:不仅能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更要学会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形式更多采用研讨活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如:围绕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精神: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举办革命精神研讨会,探讨革命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影响,交流学习体会。这类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与语文、政治学科相融合,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立足全局,去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在整体中去认识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提升历史理解能力,滋育家国情怀。
  基于九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基础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这一阶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更多采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通过开展项目学习,深入探讨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问题,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冷战”的起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就与问题”“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这些项目,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外语等学科融合,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观看纪录片、撰写报告、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围绕主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成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展示。这类跨学科主题活动将历史学习与现实探究有机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了学习的有效迁移;也把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机融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评价,重在引导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并不规定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习得何种行为,而是关注学习中的表现,依照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学习的质量。跨学科主题活动,不应该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对应关系,而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学生才有机会去探索、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课题。跨学科主题活动学习方式主要是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实施和学生体验性社会考察活动的开展,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因此,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评价更应该采取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对活动本身评价的目的是提供证据以便修订课程计划,因此,在跨学科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应该收集并反馈具体和详细的信息,以便确定课程设计的问题所在,提出为实现目标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旨在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融合,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社会成员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跨学科主题活动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目标,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
  历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特点要求我们树立“跨学科”的理念,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卢冬梅,试论跨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取向,[J].新课程研究,2010,(01).
  [3]徐嘉薇,浅析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2(02).
  [4]张云云,跨学科统整,让课程焕发活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