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管窥小学生网络成瘾及德育对策研究

【作者】 冷如冰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小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危及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小学生自制力差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缺乏正确引导。据此,对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戒除策略加以研究,以期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合理使用网络和有效戒除网络成瘾。
  一、网络对学生的危害
  (一)网络容易上瘾,荒废学业
  经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上网都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真正在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有价值信息的学生很少。由于上网时间长,挤占了学生的睡眠时间,休息少,上课时无精打采,常打瞌睡,精神萎靡,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也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荒废了学业。
  (二)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沉迷于网络之中,使人精力高度集中,血液流动加快,导致心跳加速,长久下去,使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危害视力,严重时会使脊椎变形,进而影响身体健康,也会使学生减少与他人交流的愿望,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互联网上存在着一些色情与暴力的内容,学校、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这些思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犯罪20%与网吧有关,另外色情内容和暴力游戏容易让学生走入歧途。
  二、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我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有效地开辟网络新阵地。下面就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加强校园绿色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延伸,更应该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使网络成为宣传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校外报刊,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参加一年一度的电脑制作大赛;让孩子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既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也突出了对学生的引导塑造功能。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会文明理性上网
  发挥网络在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上好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用电脑获取、分析、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需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网络观念:网络是学习资源,而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引导学生将网络变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做网络的主人,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己所用。
  (三)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网络安全良好氛围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要起主导作用,用网络与家长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共同创建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我校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让广大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向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少家长还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在平台上,与大家交流共享。此外,家长也可通过“翼校通”平台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互动,学生的情况每日一报,家长了解,教师准确把握,网络在缩短家校间距离的同时,还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了合力。
  三、怎样防止沉迷网络
  (一)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家长应注意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更多理解与关怀。如家长要关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支持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需求,减少孩子寻求虚拟游戏的欲望。   
  (二)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父母要对青少年网上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维护与引导,家长应学习孩子的心理,尤其是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并有效地了解孩子在网络游戏中经常可能接触和聊天的对象,最好能有时间每日与孩子谈心或者闲聊,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   
  (三)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联系,尽好监护人的义务,并控制好孩子的作息和上网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小环境。对于严重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来说,家长应及时找心理医生给予进行治疗,而不能以暴力方式禁止孩子获得网络信息的权力,这样只能触发孩子的叛逆心理的产生,让自己和孩子在一个相互理解、尊重的环境中愉快生活。   
  (四)学校方面   
  1.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校教师应从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其高尚情操,加强其自控力。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举办各种兴趣小组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   
  2.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当发现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出现上课不专心、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其他不良现象时,教师和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迷恋游戏的深层心理原因。对于那些在学校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自我,沉溺于网络游戏以求心理满足的学生,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有满足心理需求的场所。   
  (五)社会方面   
  1.密切关注少儿的心理健康。社会各个部门应关心青少年成长,关心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特点,增加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设施,多方面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要。教育部门要密切联系学校,定期给在校中小学学生作积极的有效的宣传并印发有关网络法律规章、上网相关知识,推荐健康的有健康意义的网络游戏等指引资料给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在更新网络观念基础上负责基本的网络素养的指导。   
  2.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游戏进行审查分类分级,同时直接打击不健康、暴力和不利于全民素质发展的网络游戏,进一步规范网吧经营管理,让青少年远离网吧。全社会,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制作者、运营者更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开发有益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网络游戏,以积极倡导净化网络环境为己任,努力创建绿色网上空间,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3.正确引导娱乐文化。各学校、教育部门密切关注小学生的娱乐文化,并顺应之引导之,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从教育的角度去了解、调查和研究网络游戏,以便更充分地利用网络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更有效地消除网络游戏的负面作用。大力宣传娱乐教育观念,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改变看法,把娱乐教育视为新的教学手段。   
  网络游戏是一种新生的文化、社会现象。它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如此盛行,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不是偶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它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和规范程度。青少年在网络游戏面前应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既知其利又知其弊,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调控。因为游戏是人用来娱乐的,而不是游戏娱乐人;再好的游戏是人创造的,而不是游戏创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