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钟 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喜捷玉龙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猜想;作业要典型化多样化;重视一题多样和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标新立异;猜想;多样化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绝大数不是某种创造发明,而是创新素质的表现和培养过程。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得到什么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教师要精心营造创新环境,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呢!
  一、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思路和常规解法的束缚,寻求变异,掘美发新。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好的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求索氛围,最大限度地诚动学生敢想、善思,努力标新立异。这即是培养创新能力之关键。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不要过于崇拜“权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不要拘泥于课本或教师预设的答案。要勇于摆脱思维的定势性,独立思考,大胆实践。
  二、鼓励猜想
  猜想往往是创新的发端,猜想是一种综合程度较高,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它通过观察、实践、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想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想意识,猜想习惯和猜想能力的培养,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猜想在数学课堂中容易展开,但教师必须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如引导他们怎样整合材料提出问题又如何猜相结果或解决问题的途径。介招各种实现猜想的方法、规律同时,营造宽松的猜想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照说出自己的猜想,对学生合理的猜想予以肯定。即使是不合理,猜想不得要领,也要对他们的敢于青想的精神予以赞扬,并给予引导。总之,让猜想“访问”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由被动猜想转化自觉猜想的行为。
  三、作业要典型化多样化
  数学作业是初中生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
  在数学作业设计中,积极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机设置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创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为多类型。如: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作业等用不同的作业类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作业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学生个性化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合理构思教学过程和设计有效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作业中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重视一题多样和一题多变
  在平常的学习和考试中,提倡学生一题多样,对学生作业中独到或简洁的解法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在考试时,有时候用上不封顶的做法,设置“特殊”题,学生每多作出一种解法外加分。除了一题多解外,教学中还可适当进行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形成种习惯,当一道题目解完之后,还要看一下这道题在自己现有的知识范围内能否被改造成。将这个题的条件和探求的问题进行变换。当然,在教学中,也不能片面追求“一题多解”“变式”训练。师生应经常共同分析、探究:到底哪一种解法最合理,哪一种解法属于偶然,那一种解法不可取等,经常这样去做,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使他们形成全面的,有创见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学生是积极思考的个体。他们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需要咀嚼,才能反思。反思包括质题、学习发问,如果学生能够质题是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质题有适当的地位,鼓励并引导学生适当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规律进行总结。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排除障碍,继续前进。反思时,要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以及对“评价”作出评价。让学生做的 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整、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切忌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把事情做“满”。
  总之,学生的创新是自我激励的过程,而数学又是重点学科,所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可为。在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