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陈丹丹

【机构】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太平镇三九希望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解现代教学含义、创设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创新教育,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养。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使其为语文学科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创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创新一词就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假如能合理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1.词、句、段、篇之中蕴涵着创新资源。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示在词、句理解和词、句运用上的创新。如《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句中“谢”这个词的词义,一般都理解为“脱落”(词典上也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我们不是照搬词典,而是启发同学回忆生活、实地观察,就会发现,刚长出不久的小葫芦下面的花并未“脱落”,只是“枯萎”而已。不只葫芦如此,南瓜、东瓜、丝瓜、西红柿也大都加此。又比如课文中的句子有的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诱因。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孰练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为了使同学理解这个句子,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同学考虑“没有回答”的各种原因,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突显创新资源。如《月是故乡明》一课的教学中,作者写道:“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教师引导讨论:“为什么作者认为异乡美妙绝伦的月亮比不上家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呢?”以此激发同学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感情特深,当然会认为那儿是最好的。俗话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的甜。除了自然美外,还有情感美。学生也能从课文的美育因素和审美中获得了新的审美感受。又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学时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引导同学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同学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势思维方式救人,得想方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假如教师挖掘出了这一创新资源,通过训练,就能使同学既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小学生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的问题很多。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相联系的。对于孩子的很多荒诞不经的问题,我们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呵斥制止,不予理睬。这样时间长了后,孩子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就会被窒息掉。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而不像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教师马上要给一个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老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学生需要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扬和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表现、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