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班区域游戏:小鬼当家

【作者】 郑 菊 张梦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游戏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也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在是幼儿的良师。”
  二、游戏来源
  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孩子们最广阔的教室,赋予孩子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需要让孩子回归大自然,巧妙利用大自然中可供幼儿探究的资源。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地上飘落了很多树叶,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孩子们玩起了串烧烤的游戏,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孩子们互相学习,体育活动结束后,自发的将体育器械开始了角色扮演炒菜游戏。通过一次次观察,从幼儿兴趣出发,设置了情景区域——小鬼当家。
  三、游戏实施
  (一)新游戏,新发现
  《指南》中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户外自主活动给予了幼儿更多的游戏自由和权利,让幼儿在享受快乐游戏中获得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初春的阳光经历了冬的洗礼显得格外诱人,让人忍不住去沐浴这一场春的洗礼,于是,带着孩子们来到户外与春日的阳光来了一场“约会”,就是这样一场普通而又有意义的“约会”,孩子们发现了新游戏,而老师发现了孩子的新兴趣。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凑上前一看孩子们手里正用树枝串着一片片落叶,这时,听到有小朋友说“我们来串烧烤”“嗯好香啊”。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孩子们玩游戏不忍打扰,不一会儿吸引了好多小朋友加入了“烧烤”游戏,只见孩子们找树枝然后把落叶一片一片串起来,还拿到我面前:“老师,你看我串的烧烤”……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大自然的馈赠完美结合。
  (二)余热延续,游戏升级
  串烧烤游戏结束了,我以为孩子们就忘记了,然而,在第二天户外集中体育游戏——龟兔比赛结束后,我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玩“乌龟壳”时,发现原来孩子们对角色扮演游戏余热还未散去,只见刘慕胡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拿着“乌龟壳”来到篮球架下,在围栏边弄了一点草和落叶放在里面,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篮球架下开始了他的一系列的操作,一本正经的点火然后开始炒起了菜,一边炒菜还一边说:“放点葱,放点麻油、再放点香菜、多放点香菜……”玩得可开心了。其他的小朋友见状也拿着“乌龟壳”开始了一场热火朝天的炒菜游戏……通过两次观察,发现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游戏很感兴趣,每次户外自主活动时都会涌现一批做饭、炒菜、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于是,从幼儿兴趣出发,我和班级老师一起商量布置了第一个情景式区域——娃娃家。
  (三)游戏再升级,材料新投入(户外到室内)
  “娃娃家”环境,实际上就是以各种仿真的家居用品为载体,模拟家庭环境所创设的一种游戏化教学区域,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区域。幼儿在娃娃家里模仿家人的行为,从而迈开他们角色游戏的第一步。
  预期目标:
  1.在教师引导及环境创设暗示下,能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
  2.在操作多元的材料中,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及专注力。
  游戏片段:
  娃娃家刚开始布置起来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到娃娃家,但是孩子们对新投入的成品游戏材料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去玩,孩子们简直像是一群“土匪”闯进了家门。一人端一个篮子,然后把篮子里砸,把“娃娃家”的一切都弄乱了,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娃娃也被孩子们抢坏了,孩子们甚至因为抢东西而争执起来,这样的场景,仿佛与我们设置情景式区域的初衷有点背道而驰了。
  分析:
  孩子刚接触新环境和新的游戏材料,觉得很好奇,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去玩,但是,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情景式区域,孩子们经验缺乏,对于游戏规则也没有掌握,还散的自己玩自己的。在投放材料过程中,成品材料投放过多导致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都是各玩各的,全程除了争抢自己想要的玩具,几乎没有交流与合作。小班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策:
  1.减少成品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学会商量与分工。
  2.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适时介入游戏,指导他们怎么玩,模仿一些简单的游戏玩法,并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一起分享玩具,并学说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再见”等。
  3.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参与,让孩子自己做主。
  (四)情景再改造,游戏再体验(单一到合作)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材料进行游戏。接下来孩子们经过讨论、材料大收集、环境的布置……终于带着娃娃、锅、碗等各类材料再次开启娃娃家游戏啦!让我们一起看看经过宝贝们商量后娃娃家的故事……
  预期目标:
  1.在教师引导及环境创设暗示下,能够更加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
  2.在操作多元的材料中,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及专注力。
  3.通过角色扮演与互动增加幼儿间的交流与合作。
  游戏进行时:
  片段一:分工游戏
  区域游戏开始了,今天有6个孩子参与娃娃家游戏,嘉驿当爸爸、茜茜当妈妈、其余小朋友当哥哥姐姐,“爸爸”和“妈妈”穿好围兜就开始在厨房里面忙碌起来,一个负责切菜,一个负责烹饪,配合默契。辰辰当大哥哥负责在外面“买菜”,其余小朋友也各司其职,有的照顾宝宝、有的扫地,孩子们都能友好的玩耍,也没有争抢玩具的现象。每一个小朋友都尽情演绎,体验着不同的角色。孩子们个个精力集中,兴奋异常,不断体验着娃娃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分析:
  1.高效的环境,不仅能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还能提供幼儿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社会互助的机会。游戏筹备是孩子们进行娃娃家游戏的第一步,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能倾听、敢表达、会商量,“行”和“不行”的原因都是他们将已有经验与实际状况进行整合并梳理出的“结论”。这些“结论”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正确判断,并自信做出选择。
  2.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角色意识,能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角色,知道他们在游戏中要做些什么?游戏情节主要表现在厨房做饭、照顾娃娃、扫地等,幼儿参与积极。在前期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互动较少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幼儿间的交流很少,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经验的累计孩子们的游戏玩法升级从自己玩到合作玩游戏并有了情节让娃娃家的游戏更加有趣,“参与了,我就会了,体验了,我就成功了。”追随、尊重、支持孩子的游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和体验,在不断的发现和创造中收获喜悦,这种欢喜将鼓励着他们积极地去探索。
  四、回顾与思考
  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教育的自发生成活动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衬托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一个活动结束后,幼儿及时的反馈以及教师适当的总结,对下一步的活动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幼儿在反馈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发展幼儿社会交往性。
  会计划、会安排、会调整,这是幼儿潜在的学习本能。游戏中,幼儿逐渐能根据角色进行游戏,慢慢的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分工。幼儿的游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孩子的经验在生活中积累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