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区域特色教育信息化体系的路径与策略

【作者】 洪根延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翠屏区以打造“生态教育 特色翠屏”区域教育发展思路,构建了“开放、智慧、活力”的翠屏教育系统,遵循“统筹、协调、均衡”的发展策略,围绕“强化应用.深度融合.增进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典型引路,构筑服务体系,落实保障机制,形成具有翠屏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形成了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翠屏特色生态教育。
  关键词:区域特色;教育信息化;路径;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其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经历了“三通两平台”到“三全两高一大”的迭代升级后,区域特色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也迫在眉睫……遵循“统筹、协调、均衡”的发展策略,围绕“强化应用.深度融合.增进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典型引路,构筑服务体系,落实保障机制,形成具有翠屏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一、搭建新环境,走区域特色信息化教育的开放之路
  (一)建设教育城域网平台,构建教育信息化均衡环境
  为满足信息化教育需要,借助技术手段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早在2003年10月翠屏区率先启动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拥有16台专业服务器,12T磁盘存储,架设了互联网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应用层防火墙,营造了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同时,为了便于教师跨校交流,学生虚拟走班,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搭建了覆盖教学区和办公区的无线校园网。截至2015年,城域网内所有中小学校实现光纤互联,互联网出口为1300M。
  2020年以来,新建及更新微机室26个、多媒体教室380个,其中触控电视及电子白板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镇学校及部分边远小学所有教室均100%安装。在凉水井中学、李端中学、八中、菜坝中心校、江北实小、大运实验学校6所试点校建成75个PAD教室。截止2022年7月,全区共建智慧平板校39所,覆盖学生4.5余人。日前,全区正在进行学校的“班班通”、微机室全面更换,投入资金1.3亿元。
  (二)建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做好数据融合
  为进一步构建智慧化的教育管理环境,按照“四级平台、三级联动、一套数据、一套资源”的建设模式,构建了融合创新、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基础数据中心,依托翠屏教育信息网和办公系统,形成了标准统一、类型丰富、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集校本研修、片区教研、区级培训,区外参训等多个应用于一体的翠屏区中小学教师研训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云平台实行区级建设、区校两级管理、区校师生多级应用的模式。通过构建数据清洗与整合系统,实现全区数据的集中管理与互联互通,持续改善和提升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本区域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
  二、拓展多应用,走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智慧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借助网络优势,提高教师研修水平
  翠屏区师培中心创建了翠屏区中小学教师研训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由研训员主导或片区教研联组定期开展主题教研、专题讲座、现场课观摩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一是应用“翠屏区中小学教师研训云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全区教师“研-训-教-审”工作。二是依托“信息能力提升工程2.0”和“E时代网络学习社区空间”,将优秀学习课件、讲座视频等材料做成培训套餐,分别组织班主任、“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对象、新入职教师、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等人员进行远程学习,与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互补,培训对象及内容更富针对性。三是借助“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培养。2017年,教育局先后组织了领导干部及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知识”、学科教师的“新课标理论”、“师德师风”、“教育心理学”等的网络培训。在教师研修培训中,以网络教研为纽带,提升教师专业性发展水平。
  (二)全面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构
  区域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支撑,区域数字化学习资源聚合与重构,作为区域信息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学科资源建设全面开启。宜宾八中从2011年以来以省、市级电教课题“CAI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及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策略探索”的研究为契机,从学科课程体系出发开发了一批与教学相适应演示型、练习型、娱乐型、模拟型、学习型的CAI课件,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各学科已基本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的模式: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三)利用网络空间,打造新型个性化学习模式
  教育部提出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最具难度的高层应用。由区培训中心中围绕中小学校安全文化教育、网络学习、学科教学、特色学校建设,搭建了“史苑探索历史教学”、“专题教育社区”、“E时代教师信息素养”专题教育社”、“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专题教育社区、“安全文化研修空间”等四个专题社区教育。仅以“安全文化研修的空间”为例,创建学习小组10个、开展社区主题活动40个、发表主帖1000个、上传社区资源140个、生成性活动资源140个、有社区成员有1994人、访问达6.9万人次。以县域基础的专题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翠屏区数字化学习、网络化研修开辟了新途径。
  三、开创新思路,走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活力之路
  (一)全面实施网络阅卷评价系统,开展学业测评,改革评价方式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教师、家长、学生多维度的交互式评价体系,使得评价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中山街小学开展基于“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依托平台和多终端应用,将交流、展示、考评、群组协同以及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评价等功能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加客观和立体;六中依托四川师范大学开发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性与综合性评价,注重发挥教学反馈的诊断、激励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推进分层教学和适应性教学,构筑精准评价的新实践,已成为各学科研训员基于大数据环境背景下的分析与指导工作常态。
  (二)信息化科研引领,助推区域教育发展
  为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借助省教科院、宜宾学院、宜宾市教科所和信息化指导中心的专家力量,组织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课题研究。如《县域教师空间构建与策略研究》、《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建设机制的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一大批科研项目应运而生,促进了区域信息化水平提升,推动“生态教育”区域特色文化体系的形成。
  (三)课堂融合发展,创新教育特色化
  翠屏区坚持“决胜课堂,赢在教师”这一理念推进信息化工作,技术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发酵是神奇的,智能手机的同屏互动、ipad的增强现实、电子白板的实时交互……老师们在现代教育技术上练就了不少“绝活”。
  以“引领带动特色”、“改革激发特色”、“坚持成就特色”三条路径的架构,强化学校信息化特色建设的引领,推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尝试融合的创建行动。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翠屏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十三五”期间,翠屏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在《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下,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技术助推教育优质均衡,以应用催化教育创新,不断开创翠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加快构建“生态教育特色翠屏”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的步伐,构筑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翠屏特色生态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连群 焦辰菲.打造智慧教育 助力“奠基未来”[J].《天津日报》,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