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 何进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山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幼儿的发展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从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就间接的成了重中之重.而且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有利于幼儿在身心健康、德、意、志等方面更好的发展。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将得到所有人的重视。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美国教育家爱雷·马洛尼也曾提出,培养幼儿的要决之一,就是能够及早让他们自立。他说:“过分的保护只会防碍幼儿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有效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
一、创设游戏情景,在游戏中形成生活自理意识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如每班收拾玩具设计成“帮帮玩具找家”;中班幼儿可以在学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之后,组织幼儿进行“看谁穿得快”、“看谁叠得快又好”等比赛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的指导性、鼓励性话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儿歌的形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对于儿歌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就从这一方面着手,编了些儿歌,例如:睡觉时就教幼儿念儿歌“脱下鞋子和衣服,端端正正放整齐。铺好被子上去,小被暖和盖身体。闭上眼睛手放好,不吵不闹睡午觉。房间里静悄悄,一觉醒来精神好”。幼儿边念儿歌边动手,一周下来,都能自己安安静静的午睡了。孩子能在儿歌的帮助下,能养成轻松睡觉的好习惯。所以,利用儿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
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幼儿教师在初步教会幼儿一些生活自理技巧之后,就要加强对幼儿做事情速度和质量的提高,《指南》中明确提出:要对幼儿更多地鼓励、赞美,使幼儿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比如,幼儿园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小朋友出现撒饭粒的现象,经过教师的一段培养后幼儿们会掌握一些吃饭的技巧,这时候针对那些技巧掌握的不是很好的幼儿,教师要更多地去鼓励他们,并且还可以亲手示范给幼儿们看,在幼儿们掌握一些技巧后,就要将赞美声送给小朋友,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加油,继续努力……”等等,这类鼓励幼儿的话,使他们内容充满兴奋,从而在以后学习生活自理方面动力十足,对自己能够充满信心,并且也为自己能做到的事感到非常自豪,从而能够使幼儿更加自觉地去掌握生活自理的能力。当幼儿不能很好完成任务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引导孩子们,一定要用亲和的语气跟幼儿们的进行交流,给与孩子们更多地鼓励,比如:“加油,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做到的,老师相信你。”并且在幼儿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也要适当的提供一些协助,使幼儿能够顺利完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挫伤到孩子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家园齐心协力共育幼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生的老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本人加以重视。而家庭、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的环境,要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以及幼儿园的老师就应该互相配合,共同致力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入园前,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老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喜好、个性、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幼儿个别方面的纠正教育。同时,对特殊幼儿做好个案记录,及时向家长反馈,并征求对幼儿园老师工作的建议,共同商讨措施。
加强家园双向沟通.家长们时常抱怨“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怎么像两个人一样,在学校里乖巧又听话,可是在家里面霸道又娇气!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殊不知家长在家里教育方法不对。陈鹤琴先生说过“良好教育之养成否,家庭教育负重要的责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光光在学校里养成的,如果教师在学校里重点培养的自理能力回到家中全部打乱的话就会出现家园不一致的问题[7].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密切配合,遵循一致性的原则,教育步调一致,与幼儿家长多沟通、多交流,让家长理解、支持教师,与教师达成共识。如利用“家园联系窗”、“家长会”、“家访”、填写“家园联系册”等,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内容包括:2~3岁托、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孩子在自我服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及家长所应配合的事项等等。
定期举办家园同乐的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家园同乐活动,让孩子在家长、教师、小朋友面前进行生活自理、整理玩具、整理衣服等能力的比赛.既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自理动手能力培养的具体情况,也让家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建立奖励机制。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建立奖励机制,及时对幼儿的进步进行奖励,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开发,任何事都可以学会,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必须给孩子以鼓励。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使孩子得到信任,这种信任使孩子有足够的力量来克服他所遇到的困难。综上所述只是根据我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浅见,更多更好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美国教育家爱雷·马洛尼也曾提出,培养幼儿的要决之一,就是能够及早让他们自立。他说:“过分的保护只会防碍幼儿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有效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
一、创设游戏情景,在游戏中形成生活自理意识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如每班收拾玩具设计成“帮帮玩具找家”;中班幼儿可以在学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之后,组织幼儿进行“看谁穿得快”、“看谁叠得快又好”等比赛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的指导性、鼓励性话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儿歌的形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对于儿歌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就从这一方面着手,编了些儿歌,例如:睡觉时就教幼儿念儿歌“脱下鞋子和衣服,端端正正放整齐。铺好被子上去,小被暖和盖身体。闭上眼睛手放好,不吵不闹睡午觉。房间里静悄悄,一觉醒来精神好”。幼儿边念儿歌边动手,一周下来,都能自己安安静静的午睡了。孩子能在儿歌的帮助下,能养成轻松睡觉的好习惯。所以,利用儿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
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幼儿教师在初步教会幼儿一些生活自理技巧之后,就要加强对幼儿做事情速度和质量的提高,《指南》中明确提出:要对幼儿更多地鼓励、赞美,使幼儿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比如,幼儿园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小朋友出现撒饭粒的现象,经过教师的一段培养后幼儿们会掌握一些吃饭的技巧,这时候针对那些技巧掌握的不是很好的幼儿,教师要更多地去鼓励他们,并且还可以亲手示范给幼儿们看,在幼儿们掌握一些技巧后,就要将赞美声送给小朋友,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加油,继续努力……”等等,这类鼓励幼儿的话,使他们内容充满兴奋,从而在以后学习生活自理方面动力十足,对自己能够充满信心,并且也为自己能做到的事感到非常自豪,从而能够使幼儿更加自觉地去掌握生活自理的能力。当幼儿不能很好完成任务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引导孩子们,一定要用亲和的语气跟幼儿们的进行交流,给与孩子们更多地鼓励,比如:“加油,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做到的,老师相信你。”并且在幼儿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也要适当的提供一些协助,使幼儿能够顺利完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挫伤到孩子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家园齐心协力共育幼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生的老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本人加以重视。而家庭、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的环境,要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以及幼儿园的老师就应该互相配合,共同致力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入园前,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老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喜好、个性、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幼儿个别方面的纠正教育。同时,对特殊幼儿做好个案记录,及时向家长反馈,并征求对幼儿园老师工作的建议,共同商讨措施。
加强家园双向沟通.家长们时常抱怨“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怎么像两个人一样,在学校里乖巧又听话,可是在家里面霸道又娇气!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殊不知家长在家里教育方法不对。陈鹤琴先生说过“良好教育之养成否,家庭教育负重要的责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光光在学校里养成的,如果教师在学校里重点培养的自理能力回到家中全部打乱的话就会出现家园不一致的问题[7].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密切配合,遵循一致性的原则,教育步调一致,与幼儿家长多沟通、多交流,让家长理解、支持教师,与教师达成共识。如利用“家园联系窗”、“家长会”、“家访”、填写“家园联系册”等,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内容包括:2~3岁托、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孩子在自我服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及家长所应配合的事项等等。
定期举办家园同乐的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家园同乐活动,让孩子在家长、教师、小朋友面前进行生活自理、整理玩具、整理衣服等能力的比赛.既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自理动手能力培养的具体情况,也让家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建立奖励机制。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建立奖励机制,及时对幼儿的进步进行奖励,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开发,任何事都可以学会,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必须给孩子以鼓励。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使孩子得到信任,这种信任使孩子有足够的力量来克服他所遇到的困难。综上所述只是根据我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浅见,更多更好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