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实施策略

【作者】 魏飞飞

【机构】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礼仪,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我国的礼仪教育主要以义务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为主,而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往往由于学业的压力,而很少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当前,高中生的礼仪文化教育有现实困境,但高中阶段正是学生认知、人格等养成的根本阶段,故高中生的礼仪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礼仪;教育;现实困境;实施策略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个人的礼仪素养。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髙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礼仪素养的养成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文化自信的培养,甚至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而就目前的礼仪教育来说,幼儿时期、小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是礼仪文化教育的重点关注时期,中学礼仪教育特别是高中生的礼仪教育少之又少,这是非常危险的,高中生的礼仪教育要比幼儿时期和小学时期更迫切更有效,也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关键时期,等到大学再加强礼仪教育或许为时已晚。本文就尝试探究高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以及实施策略。
  1994年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非常明确地把礼仪教育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更是对中学生在礼仪道德上提出了细致而全面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名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礼仪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礼仪对我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个人素质、个人未来、和谐社会、文化自信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教育形式和内容看,礼仪文化有实施的现实困境,包括:
  1. 学生学业负担重,少有时间了解和学习。尽管新的课程标准早已实施几年,但是高中生身上的高考压力还是一直挥之不去,尽管现在的课堂教学多以情境或任务式教学为主,但是涉及到礼仪文化方面的内容较少,学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课后的作业巩固上,基本没有时间进行礼仪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而很多中学生的礼仪知识,还是依赖在小学或初中阶段的养成,很多高中生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也不能很好的遵守。
  2. 学生自己不够重视,无视这不能提升考试成绩的知识。高中学生基本有了自己的认知判断,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分数是自己的生命,基本不重视礼仪方面的知识。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但是课后经常能听到学生的污言秽语;还规定“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还是经常会出现校园霸凌现象;还有“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学生们却经常抄袭或者未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不一而足,至于交通出行、日常言行等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成绩很好,但是礼仪知识非常欠缺,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和生活。再如语文课上经常提到的古代礼仪,学生们也只是一笑了之,不会花精力和时间去熟悉和掌握,长此以往,甚是危险。
  3. 教师对礼仪文化教育的引导少,课堂上不易进行礼仪教育。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成绩,很少引导或强调礼仪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课堂上靠“讲解”或者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礼仪教育也是不切实际的,根本无法让学生体会情境。所以效果也是微乎其微,最后,课堂礼仪教育也就不存在了。
  4. 学校的礼仪教育课程设置少,仅靠部分学科稍有提及,难有效果。现在多数高中课程虽然取消了原来的文理科,但是基本的课程如政史地、理化生还是存在,不论新高考怎么排列组合,学生们还是将精力投入“正常”的课程上,而礼仪教育没有明确的课程,有些学校进行的校内课程也只是偶尔的提到,很多也是流于形式,更何况很多学校还没有开展校内课程,所以在课程来说,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其实是空白的。仅靠思政课、语文课或者历史课上偶尔的蜻蜓点水,难有效果。
  5. 家庭的礼仪教育薄弱,家庭偶尔的参与也难有效果。很多高中学校将礼仪教育“抛给”家长来处理,班会课上动员或要求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殊不知很多家长是不能很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这也只是学校的一种没有办法的“推卸”责任。很多家长都不能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何来教育孩子呢。有些认识到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但是这也是极少数,至于效果也无从考量。
  本人在某个周末去学校对面的奶茶店购买奶茶,店里横七竖八的坐着或者躺着几个年轻的“俊男靓女”,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初中毕业或者刚上高中,头发蓬松,姿势随意,衣着不整,但是人手一部手机,嘴里污言秽语滔滔不绝,脸色难看但是诡异的笑容却连绵不绝。看他们身上的脏的不整齐的“校服”,我真是百感交集!礼仪教育可能刻不容缓了!
  尽管礼仪教育有诸多现实困境,那么,应该如何攻坚克难在高中阶段实施好礼仪教育呢,我们不妨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去探究和思考。现浅列几条,以见教于方家。
  1. 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礼仪文化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礼仪文化的积极性。中华礼仪,四海扬名,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礼仪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如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宣讲一些礼仪文化名人的故事宣读一些优秀学生礼仪文明的心得和体会;再如每天的早读课可以播放一些礼仪文明的法则等等,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内心需求。
  2.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礼仪文化的引导和教育。如每天的上课前五分钟分享一个礼仪文明的故事或典型,每周进行一次个人礼仪学习的心得分享会等等,再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因势利导,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文明礼仪教育的经典文章和典型人物,如屈原、杜甫、苏武、蔺相如、烛之武等名人;《乡土中国》、《侍坐章》、《谏逐客书》、《大战中的插曲》、《陈情表》、《秦腔》、《红楼梦》中的礼仪知识等,反面的如《伶官传序》、《玩偶之家》、《氓》、《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茶馆》等,教师要有一颗引导礼仪文化的心。
  3.多方法多形式的开展礼仪文化学习。当学生有了礼仪方面的求知欲、教师也适当的引导了之后,就要进行多方面的礼仪文化教育。课堂可以作为主阵地,课外可以作为补充和实践。如课上每周规定时间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设置礼仪文化角,课下规定时间进行交流;校刊或者文学社可以刊发学生的礼仪文章;班会课上适当进行礼仪文明教育;定期开展礼仪文化调查,自纠自查自省等。再如可以选择文本:如《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礼论》、《朱子家礼》、《弟子规》、《道德经》、《通典》、《仪礼正义》、《五礼通考》、《左转》、《鲁语》等古代优秀礼仪文化的学习;金正昆、政跃成、范智、李荣建、周思敏、彭林、龙大轩、王立群等现代名人、专家的礼仪专著和视频的学习等;影视:如江苏教育频道凡事讲礼》、百家讲坛《彭林说礼》、央视《考古公开课之礼仪天地、礼仪之邦、礼乐天地、车轮上的文明》、央视《生活家之社交礼仪》、央视《文化视角之讲文明懂礼貌》、央视《品质中国之华平生谈礼仪之美》、央视《文明之旅之礼仪之邦》、央视《法律讲堂之礼法中国》、湖南卫视《中华文明之美》等;其他:如《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家乡的民俗民风、礼仪的小故事小典故、礼仪歌曲、班级公约等。
  4.重视家长在立意教育中的作用。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要多余孩子沟通,家长要为孩子梳理礼仪的榜样,家长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等。高中孩子学业压力大,这不等于家长可以无视或者忽略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可能家长的一个闯红灯、购物不排队、随地吐痰、随口的不文明话语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定期的家长会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通过微信等形式和家长的沟通、微信中适当发送一些礼仪文明小调查等也可促进家长的重视。
  5.学校是实施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和决策者。多设置礼仪教育常规课程比如校本课程,杜绝形式主义。如充分利用备课组的备课时间,落实一些跨学科的礼仪文化教育;编制一些礼仪文化的小册子进行宣传;重视礼仪文化的建设如走廊、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
  6.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去推动礼仪文化的教育。真正实现礼仪文化的教育效果还要有社会的配合,如邀请一些社会学家进行讲座;交警部门进行交通法规的宣讲;优秀家长到校做如何培养孩子礼仪文明的报告;利用周末让孩子走上街道、走进社区进行文明礼仪宣传和宣讲等。
  7.活动中培养和检测礼仪文化。活动是最好的培养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或是教育的有关部门,都要以活动为基础,深入的开展礼仪文化的教育。
  8.学校还要开展日常礼仪检查,班级日志记录,规定时间评比,注意奖惩。
  9.礼仪教育的内容要甄选好,并且做到与时俱进。
  综上,礼仪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方面多手段的引导和教育。相信在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努力之下,高中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一定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杨华.“礼仪之邦”:概念、历史和机制[J].国际儒学,2021(3):3-8
  [2]江又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意蕴及当代价值[J].理论建设,2019(5):91-97
  [3]李鸿嘉.礼仪文化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缺失与重构[J].人民论坛,2018(3):120
  [4]汤媛,傅琼.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27-28
  [5]刘敬.中学生礼仪教育初探[D].2007.10
  [6]郭慧萍.《红楼梦》礼仪研究 [D].2013.06
  [7]王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研究[D].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