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于荒野中开出有声阅读的花朵

【作者】 孙淑群

【机构】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拥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于薄弱学生有声阅读课型的实践探索

  2018年,我成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有声阅读,各位名师兄弟姐妹的光芒折射出我的浅薄、无知和窘迫,这种紧迫感要求我必须进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的学校位于两大重点校之间,学区严重老化。送走初四毕业生,我接手了新初一,一个只有十二个学生的班级,同时因为同事调走,我又接手了初二年级。新初一的十二个学生叫起来都是默不做声的,初二学生连课文都需要班长半句半句的领读。断崖式的学苗素质,让我不知所措。 
  2019年,工作室主持人带领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有声阅读的省级重点课题,工作室主持人热情地邀请我做第二期有声阅读的经验分享。我听了几个老师在第一期的经验分享,真是既佩服又羡慕,看着她们视频中的学生落落大方,想自己却没有一个学生能拿得出手,我真是百感交集,忙向主持人请教,她说:“我非常理解你的艰难处境,但是我们课题研究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摆出问题解决问题,像这样底子薄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帮助。而更为要紧的是,如果你的课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那将是多么地可怕!研究好这个有声阅读课型对学生和你都是成长的最好契机!”我恍然大悟,是啊,无论何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享受有声阅读快乐的权利,而引导他们走进这种快乐,正是我这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啊!
  一切从头起,我先梳理了一下这两届学生的大致情况,他们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家长为生计而贫于奔命,半数以上家庭离异,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着他们艰难度日,指望家长在课外配合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第一步不是给他们拓展名篇感受朗诵的美妙,也不是教给他们朗诵技巧提高朗读能力,而是如何让他们对课文感兴趣,把眼睛能够比较长久地停留在课本上。
  接班初期,为了初一学生能发出声音,为了初二学生不读错别字招笑,每次学生读什么,我就跟着大声读什么,我大声读什么,他们就跟着读什么,我保持着能让每个人听见又不压制他们的音量,这样的好处是他们不会因为不认字而卡顿或突然噤声,教室外面的人听起来还是比较流畅的。时间久了,我一张嘴,学生马上能心领神会地张嘴跟着我读了,虽不整齐也不大声,但初一学生终究不再是“噤若寒蝉、战战兢兢”了,初二的学生也不“信口开河、口无遮拦”了。遇到文言文和古诗,我就一字一字的校音,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就是八遍十遍的时候也是常有的。
  一面跟学生较劲,一面我也跟自己较劲。苏霍姆林斯基说,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自己进修。为了尽快突破这个瓶颈,我观看了很多语文名师的现场授课视频,比如余映潮老前辈、黄厚江老前辈的经典课,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课,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课,以及工作室昭君老师推荐的“真语文”课堂,我认真地做笔记,圈出了老师朗读点拨的句子仔细咂摸,又买了很多关于朗诵教学的书籍反复翻阅。无数次的迷茫和困惑之后,在肖培东老师的课里我找到了方向,我搜索了所有他的公开课和讲座视频,一遍又一遍地观摩,加他的微信讨教,读他的公众号,买他的书籍,在自己的课堂上小心翼翼地实践。半年以后,终究让学生主动开了“金口”。
  比如,我在讲《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读到“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的时候,我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一下花朵们的大嗓门小嘟囔,让有兴趣的同学都来读一读,十二个学生,有五个学生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这亮光就像暗夜里的忽明忽暗的渔火,我立刻加了一把柴:“她们好热闹呀,你赶紧加入进来,你也在开花呢!”孩子们眼睛里绽满笑意,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各种声音夹杂着,真像是热闹的紫藤萝花在明媚阳光下叫嚷着嘟囔着。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朗读上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我努力让我讲课的每句话都声情并茂、清晰悦耳地飘进学生们的耳朵里,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上集中精神,我连在家学的方言也都用上了。比如,讲古文《爱莲说》“噫”这个感叹词的时候,我跟学生说,河南人说这个字,是拉长音的,读作“噫……”,要拐好几个弯最后吊上去才算完,还领着他们读两遍感受了一下,孩子们嘻笑着重复着,我感受到他们对文言文紧绷的神经在慢慢松弛下来。
  初二学生正好跟初一相反,初一学生不敢出声需要老师耐心的哄,初二是全班都是大嗓门,班级乱哄哄一片,需要老师声嘶力竭地吼。为了初二的学生安静下来准确地品读课文,我领他们一段一段读课文,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更是一字一字地读。比如讲杨绛的《老王》,我问学生二三段中哪些句子写出来了老王的不幸,学生找到了“他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我让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反复重读“只是”这个副词,让学生理解副词上寄托的丰富情感。有个学生找到“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句,我让学生去掉称呼后的逗号连起来读,体会这里标点符号的作用,那种拥有亲人的幸福坠落到失去亲人的痛苦,由此领会杨绛先生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其实阴晴已然隐于其中的特点。还有学生找到“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这句,我领学生分析“有人”是什么人,“大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他“老光棍”,读着读着学生就读出了嘲笑和讽刺的意味,文革时代对人性的凌辱、践踏和摧残就读了出来,读着读着文字就进入了灵魂。就这样,一节课紧紧围绕主题对文字展开细读,初二炸毛式的乱哄哄的吼叫不见了。
  在批改作文方面,我也运用了有声阅读的方法。我以前批作文是效仿老教师的做法,写评语打分数,后来发现学生看不懂评语,于是我改为面批,让学生站在我身边读自己的作文,如果他读不出自己的感情,那就我来读,然后问他,老师读出你想表达的感情了吗,我们是否有更好的词语来表达呢,如果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我就亲自写出几个词让他选,如果实在不会写开头结尾,那好,我就现场作文写在他本子上,甚至有时候我写的比他自己写的还多,我曾经开玩笑说,我是批多少个作文就写多少个作文呀!
  两年下来,两个年级的朗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2020年,我讲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我放手点名让一个学生读诗,这个学生非常响亮、非常自信、非常坚定地读完了整首诗,她仿佛在告诉世界——我做的选择,没错的!为什么叫她呢?因为前一节课我给他们讲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放了两个版本的朗诵音频,也讲了普希金的不屈不挠和“士可杀不可辱”的气度,结合生活告诉他们,“假如跌倒了,那你就在地上趴一会再往前顾涌”,学生听得笑逐颜开。下课时候,有学生告诉我,一个女同学居然读诗读哭了,我很诧异,不过想到她每天练琴两三个小时的枯燥,想到她从小到大遭受父亲无端的冷暴力,我明白了她的眼泪。于是,第二节课刚上课,我就让这个女孩子读了第二首诗《未选择的路》,她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她应该是读懂这首诗了,也知道了她只不过是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更富有挑战的路!
  课上的有声阅读见了成效,随同工作室建立的线上的“有声阅读工作坊”也初现成果了,从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在读,到后来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都上来读,点开的每一个语音条都让我期待不已。
  我想,若干年后,我的学生记不得我年轻的样子,我也淡忘他们稚嫩的容颜,但是我们一定记得,在某个午后,我们热闹的紫藤萝花在明媚阳光下叫嚷着嘟囔着,我在开花!她在开花!我们在笑!我们在开花!也一定记得有个女孩子闪着泪光在大声地说“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