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作者】 席 瑞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英下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观念的强化,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是学生进入系统学校学习生活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而美术学科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艺术类学科,其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水平深刻影响着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推动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意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学生形成开放式的思维模式,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但现阶段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旧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本文立足于本阶段教育发展现状,深刻探究了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随着美术课程的普及以及美术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美术思维的形成、艺术审美的培养、美术创造精神的搭建逐渐成为了当今时代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主要教学任务。而学生想要发现美和创造美就要先认识美,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为学生搭建正确、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才能够推进学生形成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美术教学贴近生活,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众多艺术形式、艺术内容的主要来源,在生活中,美可以藏在许多角落之中,在新型美术教学以及美术学科新课标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想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死板的拘泥于眼前的课本进行完全重复式的教学活动,而是要促使学生贴近自然、走进自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百态以及万物生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生活,在自然美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意识,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用自然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悟。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下雨啦》一课为例,本课开篇课文中便用“它是点,还是线?”这样的问句来询问学生对于雨滴的印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以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出记忆中下雨的样子,而由于回忆具有一定的记忆偏差,以及由于学生未能在创造美术作品前切身体会创作对象的形态,因此学生在实际绘画过程中会有所欠缺,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新型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微雨的天气,带领学生们在校园中散步,令学生切身感受下雨时雨滴的形态以及落下的速度等具有美感的瞬间,进而再辅助学生作画,以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2.创建多种教学情境,在美术课堂中提升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陶冶情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就要求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搭建灵活、自由、健康、具有吸引力的审美平台,以便于小学生可以直观的接触到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学生构建出欣赏美术作品最佳的教学情境,“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兴趣往往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利用色彩丰富、灵活性强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绘画作品、手工作品、以及一些优秀文化的宣传片、体验节目,都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审美眼界,打开学生对于美术的好奇心,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变幻无穷的形象》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形象的多种形态,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在精准把握教学标准的基础上,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出丰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情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大师所绘制的多种形象绘画图片,带领学生分析形象的多种变化,发散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审美素养。
  3.加强美术教学情感渗透,在感悟中提升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在本质上是在培养学生对于美术本身的热爱,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投入到美术中的情感,只有在审美中加入情感的灵魂,学生才能够真正的领悟美术的灵魂,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能力,只有将情感渗透进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小学生才能够拥有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教师视角转化为学生视角,用学生的思维来思考美术问题,以达到贴合实际为学生设计课程实践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中心美术知识,以学生们普遍乐于接受的方式寻找到美术知识与学生情感之间的共鸣关系,使学生情感与审美能力有机结合,达成审美层面的平衡。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诗情画意》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国画为中心,强调诗与画的结合,在中华传统文化诗与画中为学生构建出天然、辽阔、雄浑的丰富意象,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为不同的国画作品搭配出符合画作主旨大意的诗句,并带领学生进行赏析,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唤起学生蕴含于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美的感悟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将情感倾注于美术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向美术学习投入情感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符合国家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在生活中为学生渗透美,在教学中辅助学生发现美,在情感上带领学生感悟美是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手段,有助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稳步进行,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益助力。
  参考文献:
  [1]魏凌星. 小学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8):111-112. 
  [2]郑娇. 小学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外交流,2020,27(11):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