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班主任应对措施

【作者】 梅 力

【机构】 甘肃省华亭市神峪回族乡草窝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农村村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除中心小学外几乎所有的村校都转变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是指全校学生人数不足百人的学校。在陆晨的“芬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挑战、趋势及启示”一文中提到2017年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达到了12.31万个,占比超过了44.59%。在近几年人口飞速向大城市转移的今天,2022年的小规模学校数量更多,占比甚至超过了70%。农村小学、教学点又是所有小规模学校的主力军,在小规模学校中的比例超过90%。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我们社会的关注,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需要学校教育跟上,更需要班主任老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应对措施
  一、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小规模学校数量增多原因
  探索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小规模学校数量增多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家庭认识,从而能结合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学校数量增多原因的探索总结无非有两点:1、家长追求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生向教学资源更优质、更丰富的县城转移。“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即使多浪费人力财力也要租房把孩子送往中心小学或者是城区小学,认为让自己的孩子呆在几个学生或者十几学生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班是对孩子的不重视。2、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村学生父母去机会更多的城市生活,好多家庭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迁到了城市生活,导致村校学生人数急剧下降。
  那么,目前留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上学的学生家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条件更好的中心小学或者城区学校上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
  本人仅对我工作的甘肃省华亭市的十个乡镇村校的家庭进行了一项简单调查,抽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马峡、山寨、神峪三个乡镇,统计了287个学生家庭。有147位学生父母均在外务工,学生由爷爷奶奶照看或外公外婆照看,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生比例占到了51.5%;有36位学生的父母是离异状态,属于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占到了12.5%;有48位学生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负责学生上学,比例占到了16.7%;有19位学生家属患有重大疾病或属于残疾人、精神病人,比例占到了6.7%;有7位学生属于智障学生或者残疾学生,比例占到了2.4%;父母均在家的学生人数只占到了总人数的6.9%。
  因此由于家庭原因,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表现及心理分析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家属中有重大疾病、精神病、残疾人员的学生普遍表现为性格内向,不愿与学生、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话声音小,上课对回答问题没有兴趣,犯一点错就会很自责但又常常犯错。这部分学生性格怯懦,别人或别的同学把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会很顺从。面对同学莫须有的指责常常不会反驳,相反还要讨好别人。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为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更没有学习计划,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甚至不愿举手回答问题,往往完不成当天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作业本、练习册丢三落四甚至有的同学忘记带书包和学习文具,在向老师汇报学习任务时撒谎。这部分学生人数占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总数的70.9%,大部分时间处在无人约束的状态,有着极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规模学校学生家庭情况错综复杂,导致学生心理极不健康,自卑、自负、自傲、自闭、心理所需长期得不到满足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制约了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提升,小规模学校学生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攻坚克难的主要目标。只要解决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教育问题,我们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班主任应对措施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新形势下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学生的领路人,作为提升整个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兼具“慈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和正常家庭学生相比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作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我们除了教师职责外还应兼具家长职责,这就需要我们多兼具一份对学生的慈爱。教学中的同时还应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在学校中有安全感。研究发现许多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生缺乏对家的归属感,在学校缺少人身安全感。给学生多一份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是舒适安全的,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2、和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道心理防线,时刻堤防着和同学、老师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站在学生角度既不盛气凌人、高高在上,也不故作和蔼,和他们真诚、坦白的交流,让他们的心理防线在缓缓消融,打开交流的大门。学生的事对他们来说就是大事,可以和他们讨论张三穿的新衣服怎么样怎么样,像不像我们看过的一部动画片中的女主人穿的衣服;可以和他们讨论学校附近小卖部里的小零食味道怎么样怎么样,最后告诉他们少吃这样的垃圾食品,这样的垃圾食品对身体是有害的;课间下雨来临之时,班上的同学在教室门口围成一堆在观察蚂蚁紧张有序的搬家,我们可以和他们一块观察蚂蚁搬家并告诉他们,蚂蚁在大雨来临之际需要把卵、食物等搬到它们认为雨水浸泡不到的地方去。你们仔细看,蚂蚁和蚂蚁之间通过触角来交流信息,蚂蚁的眼睛实际上是看不见的。这时候有同学问:“快看,还有长翅膀的蚂蚁。”这时你告诉他们长翅膀的蚂蚁是雄蚁,是不是就无形中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
  3、及时和家长交流学生动态。建立微信群、钉钉群、QQ群等,随时和家长交流学生信息,可以是一次作业,可以是一次卫生大扫除中的表现,也可以是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可以是学生对一个生字的掌握情况,可以是学生营养早餐的挑食情况,也可以是学生手上的一道划痕。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回家后的学习、作息、玩手机、看电视、玩耍、做家务情况。
  4、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素养低,教育孩子还是以前的老一套“不听话挨打,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对了”,在孩子心理辅导这一块还是一个空白。老师要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来填补这个空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心里极为脆弱,敏感、叛逆、失落、自卑、孤独等心理表现的非常明显,我们要及时针对具体的事加以指导,并举一反三,让他们不要总是在纠结一件小事情。
  5、建立和谐、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不知道在班级中“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什么”,这是及其危险的。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应该创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引导自己的班级生活朝着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帮学生改掉坏习惯,又能激励学生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我带过一个班,打扫卫生时让同学们互帮互助,学习时你追我赶,课间活动时一起玩游戏。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在打扫卫生时争先恐后,抢着争着干累活、脏活,每次打扫卫生都能比别的班打扫的更快、更干净。每次布置的家庭作业一个比一个写的工整、认真,上课时总抢着回答问题、抢着举手做题,考试时一个不服一个,考出来的成绩都很高,一个比一个只差一两分。我们班的十四位同学在那一整个学期过的都很快乐,同时他们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收获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成功。那一学期结束后,在暑假中有同学向我反应,待在家里快闷死了,还是上学好,人多又可以做一些好玩的游戏。第二学期,我不再担任他们班的班主任工作了,这时有同学向我倾诉“好怀念我当班主任时的学校生活。”
  6、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他们了解到社会信息很少很少,学校生活几乎是他们了解社会信息来源的唯一来源,因此我们老师还兼具信息传播的传播员身份。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外面其他学校的一些信息。记得一次我给二年级同学上数学课的时候,一道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二年级1班、二年级2班,有同学不理解问我:“为什么会出现1班、2班,我们学校一个年级不是只有一个班吗?”我告诉同学们,当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有七八十人甚至更多的时候,这时一个班坐不下这么多人,这时就要分班。当我说出外面学校的一个年级人数可以多达一百多人的时候,好多同学听到很是震惊。我接着往下讲这件事发现同学们听的非常仔细,外面的学校情况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可见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掌握完全是闭塞的,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信息是多么的必要。了解社会信息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让他们在自己信息闭塞的地方听到外面错综复杂的信息时迷失自我。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并付诸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陆晨.《芬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挑战、趋势及启示》.A.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
  [2]田佳杰.《了解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