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作者】 肖 丽 阎轶娟

【机构】 湖北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而师德师风建设则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现状、学科特色以及师生特点,阐释了课程思政从理念共建、教学设计到能力培养的构想,明确了课程思政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师德师风;课程思政;艺术专业;立德树人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艺术专业作为繁荣文化建设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承载着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艺术理念、强化中华民族气节的使命。近年来,面临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影响,尤其是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多元价值的冲击,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意识相对薄弱。要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格局,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师的立德修身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依据学科特色,针对性地加强艺术类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
  一、艺术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三个牢固树立”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再到“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体现了国家寄予全体教师的殷切期望,也再次体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诚然,艺术类专业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首先是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核心要求,是贯彻习主席提出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做好“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基本遵循的必然之选;其次是强化艺术类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意识,有利于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坚守道德底线,将培养人才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充分保障国家倡导人才兴国战略的实现。     
  必须明确的是,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站位高远、内涵深刻、要求严格的系统工程。从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的五个“新”便可解读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新时代”,着重体现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国家、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期许;“新高度”是对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标准的确立,是对教师素质与德行的尺度规限;“新精神”明确了对有违师德师风的零容忍和对师德失范行为的依法处置;“新措施”是国家针对教师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一票否决制的出台;“新机制”明确强调了《十项准则》的绝对标尺作用,强化了教师知准则、明底线、筑防线的职业意识。
  师德,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也是振兴教师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培养学生,明确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观念。
  艺术专业的授课形式多以小班进行,有时甚至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的目标,艺术专业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加深重。由于专业性质的差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是需要与学生有着较高强度的互动,指导频率较其它专业高。在专业水平的提升上,艺术类教师普遍需要通过实践方式来促进教学。因此对于艺术类教师而言,更要求在思想品德、为人师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素养,关爱引导等环节中不断要求和完善自己。
  习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这段话明确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自我完善、自主要求、自觉学习的基本标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培养世界观、弘扬道德、传授知识和解答疑问三个方面。其中,世界观和道德的传播应该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只有立德方可树人。所以,新时代下的艺术类教师必须主动关注当前社会发展,关心当今时事及社会热点,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与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把教师职业作为毕生的事业,才能在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中模范遵守职业道德,严格自律,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
  课程思政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核心依托,是育人和育才相结合的教育观,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集中体现。如何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其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内容。
  观念是行动的前导,要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关健在于教师自身要有增强师德意识的主动性,必须严格履行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自觉主动适应课程思政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作为艺术类教师理应思考所授课程除了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外,还具有何种育人效应。任何课程都具有思政教育功能,是否能够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关键在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人文艺术领域的思政元素丰富且广博,艺术类教师可通过课程思政,深度整合各级各类育人资源,深挖细究,将其合理融于课程的系统设计之中,打通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之中的断点与盲点,探索挖掘所有课程中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导入社会思考和人文情怀,传递有价值、有厚度、有温度的知识技能,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机统一。
  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教学轻思想教育的现象。学生们也更多倾向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的学习,重业务、轻思想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思想意识的提升、国家大事的关心、时事政治的学习相对薄弱。该群体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注重情感与意趣的表达,更多受到情绪感受与形象思维的影响,均不太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导致思想深度不够,理论知识薄弱,尤其是价值观的引领和思政意识的贯注更是鲜有体现。
  由此看来,增强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不断强化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升育德能力。所谓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借助教学渠道,把握育人机会,于技能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育人之本在育德,艺术类教师必须时时强化个人师德师风的建设,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中。灵活运用实践教学、榜样示范、艺术教育等形式,润物无声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
  归根到底,不论是课程建设“主战场”的聚力,还是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夯实,都离不开教师队伍“主力军”的建设。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如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根基乃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显像体现。
  三、课程思政与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代振兴大学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点。各学科、各专业方向均围绕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做了大量的探索。结合艺术学科具体课程教学,如何科学把握学生思想行为规律和教育规律,把握专业特点将价值教育融于课堂建设的全过程,则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潜心研究的关键所在。作为艺术类教师,要努力挖掘本专业学科背景中可能蕴含的德育资源,就必须从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方面找到德育教育的可能性,不论是在找寻教育资源中的思考,在备课学习中的融入,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都会体现教师们的价值认知。
  艺术专业的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践行过程中,必须引领先进的、积极向上的艺术思想,追踪艺术发展的前沿,渗透热爱祖国、热着党的正确意识,提升政治高度和人文情怀的责任担当。以音乐教育为例,我们知道音乐的本质是表现特定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比如党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曾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作品,如《井岗山上的太阳》、《十送红军》、《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等等,这些红色经典虽然是作为一种有着特定表现内容的音乐,但同样涵盖了音乐中的所有要素,无论是作曲技术、音乐情感、表演艺术还是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完全能够支撑音乐通识课的基本要求。在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阐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富于情怀的表达手法及其心路历程,让学生在隐性的专业学习中,生发出情感上的其鸣。如此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又渗透了生动的思想教育。
  在美术与设计的专业课程中,通过学习、欣赏新石器时代彩陶纹样和夏、商、周时期青铜纹饰,让学生系统了解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及其审美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结合当下视觉文化特征以及“匠人精神”,强化其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热爱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探寻艺术的源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操。通过中华传统纹饰的学习及审美观念的感悟,结合自身的设计创作作品,树立起将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扬光大的理想。
  通过赏析三星堆出土文物的造型特征,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独特、神秘多彩的优秀造物文明,体会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开放胸怀、创造精神和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引领学生在创作中强调传承与创新,融合与发展,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碰撞中,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
  再比如通过引领学生向大自然学习,从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吸取灵感,于作品中营造意境。将学生引申至精神层面的感悟之中,勉励学生追逐梦想、勇攀高峰,达到理想的人生高度。具体创作设计中学习水的品格:上善若水、谦卑无私、润万物而不争、水滴石穿、海纳百川、善于处下……进而反思自我,感悟自然,荡涤心灵。
  艺术专业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潜心揣摩,结合专业特点将价值教育融于课堂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推动本身就是教学观念和手段的进步,实现了打通“德育”“智育”界限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只有每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思政不仅为人才培养铸魂,引领青年学生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学习“造物之器”,领悟“人生之道”,同时,也为师德师风建设铸魂,强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赋予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内涵。
  结语
  教师的思想状况、自我修养、品德修为在学生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由于师德师风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要以课程思政作为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明确课程思政意识的强化,实则是让师德师风建设有了最为贴切的载体和平台。作为艺术专业的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所授专业知识技能外,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严格过硬。仰望星空热爱教育事业,脚踏实地常怀学生于心,这才是为人师表的大前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9-10). 
  [2]郑邦山.牢记初心使命?建设新时代河南高素质教师队伍[N].河南日报,(2020-09-17).
  [3]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2018-11-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
t20181115_354921.html.
  [4]薛峰李彦杰.从失范到示范: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审思[]].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2).
  作者简介:肖丽,女,副教授,1982年2月生,文学学士。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教改课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研究”(2021J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