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防治动物疫病发展

【作者】 唐海洋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农业农村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动物疫病防控不仅仅关乎到我们畜牧业的良性发展,还关乎到我们人类的饮食健康和卫生,当前,中国畜牧业正处于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加快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并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控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打疫苗,而是逐渐发生了一些新的转变。
  一、传统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期的市场需求,动物疫病防控发展的滞后性也逐渐呈现出来。
  (一)动物疫病防控与疫病发展不适应
  21世纪以来,动物疫病发生发展出现了根本变化,病毒性疾病是影响养殖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逐步增加,病原微生物毒株变异加快,混合感染、隐形感染、继发感染十分普遍。当发生病毒性疫病和呼吸道疫病时,疫情的危害更加复杂,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超过任何其他原发病造成的损失。面对复杂的动物疫情发展,仅以免疫特异性毒株疫苗为主的疫病防控措施已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发展不适应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生猪和家禽的饲养量、肉(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旦发生疫病,畜禽感染病原的概率将会增加、污染面扩大,病原变异概率加大,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和扩散的风险也将增加,传统的动物疫病防控方式难以控制。此外,現阶段我国养殖场户仍以中小规模为主。据统计,全国生猪养殖中90%为中小规模养殖场,而这些养殖场中常年存栏为100~1000头的小规模场又占绝大多数,养殖户在养殖意识、技术、硬件、软件设施等方面难以完全满足疫病防控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需求,也限制了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三)动物疫病防控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随着国际贸易的加快与动物产品需求的提高、国内网购和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加上外来品种的引入,动物及动物产品长距离、多渠道运输频繁,一些人畜共患病、新发病、外来动物疫病传染风险增加,传统的疫苗和药物防控措施无法解决。
  二、现阶段动物疫病防控的需求
  新时期对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这些要求,动物疫病防控需发生新转变、迈上新台阶。
  (一)将政府强制免疫变为养殖场(户)主动防控
  要求防控主体转变。动物疫病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先提高思想意识。至今,通过媒体的引导、社会的宣传、行业的培训,养殖场(户)主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意识逐渐增强。动物疫病防控从“政府强制免疫、养殖场(户)逃避免疫”转变为“政府减少强免病种、养殖场(户)加强免疫”。
  (二)将防病治病变为科学管理
  要求防控理念的转变。传统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有效抑制特异性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并不能完全杀灭动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会出现抗体与病原微生物共存的现象。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动物饲养管理的理念正在逐渐形成,使得动物在多层防御屏障的保护下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有效降低和消除各种病原微生物对动物群体的侵袭和危害。
  (三)将免疫预防变为生物防控和疫病净化
  要求防控方法转变。由于缺乏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这次非洲猪瘟暴发导致养猪业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应该全面提升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强制免疫为主、提高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力的防控策略曾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养殖大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防控效果对环境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因此,通过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全进全出、完全隔离、消毒灭源、无害化处理等手段打造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护墙,并通过疫病监测淘汰的方式,逐步进行疫病净化,构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四)将单一部门防控变为多部门联防联控
  要求防控群体的转变。作为养殖大国,我国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长期存在的动物炭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动物。2005年,我国首次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近年来,国际上又出现埃博拉病、疯牛病、莱姆病等,对我国形成新的威胁。现代社会,人与动物距离不断缩小,使动物疫病向人们扩展的可能性增加。防控人畜共患病、禽流感等实践表明,当前动物疫病防控不再是某一部门、某类人群的职责,而是多部门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三、未来动物疫病防控的发展方向
  (一)日常性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并不是单指动物疫控中心工作人员从事的应急工作,而是一项由政府与社会从业人员高度参与、民众监督的日常工作。只有通过动物疫病监测、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情上报等常规工作累计的大数据才能科學研判动物疫情发生的概率,有效地将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长期性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按照农业农村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要求,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确保动物疫病防治科学有效。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继续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完善无疫区管理技术规范、制定生物安全区标准都将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三)科学性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仅是依法执行的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更是专业性很强的科学集成体系工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手段必须符合现代化养殖的要求,走科学化道路。不仅要求制定科学的动物疫病防控规程和方式、使用先进的设施设备,更要求动物疫病防控人员以及所有从事养殖行业人员技术的专业性,只有三者全部满足,才能做到高效地防控动物疫病。
  总之,人类生存安全(健康)与动物疫病密切相关。动物不仅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人类感染性疾病病原的培养基和储存器,动物疫病的防控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人们面对新形势下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应积极转变防控方式,提升养殖主体防控意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强动物机体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