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杨雪萍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通读、悟读、熟读”的三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文言文教学,这是我们一线的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很多老师说,以前的孩子就怕文言文,其实这可能是个假象。我和我的研究生做过一个课题,其实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喜欢文言文的占比是很大的,跟我们的预期的完全不一样,我们觉得古奥难懂,孩子一定不喜欢,但事实我们在调查当中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文言文到底怎么教?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策略到底是怎么样的?根据我的经验和研究,我认为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很多老师可能以为模式是僵化的表现,模式把灵动的课堂给绑死,捆死了。这是一种误解,教学只要有基本的原理,有基本的规律,就一定会有基本的模式,当然模式不能固化、泛化,模式一旦被固化了,被泛化了,那是要出问题的。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研究,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包括下面三个环节。
一、通读: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所有的文言文第一环节,一定是通读,这是由文言文本身的文字句法章法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我自己曾经执教过一篇文言文庄子的《天籁》用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它不是统编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不变的。通读的这个环节,我先领读学生跟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接着师生对读主要是感受文言语感,当然也在带节奏,现在第三层次还是通读,从师生对读转为生生对读再同桌互读,这是更广泛地也是更深入的通读,读到现在需要反馈,才出现个别读。这个环节在40分钟的堂课里,我差不多花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了一半的时间用来通读。我的基本观点是,文言文的教学不读通,不读顺,不能开讲。这是应该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它定下来,因为我们学的是文言文,孩子们缺乏足够的对这种书面语言的语感经验,离开了这样的体验,文言文的学习是很难深入推进下去的。
现在很多学校推广国学经典,其实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学文言文了,范读——听读显得尤为重要,,一篇二三十字的文言文,老师好好范读三遍,孩子们基本上就有感觉了,他们听的能力是非常强的,领读——跟读,带读——对读,引读——接读;从自身体验的角度来看:就是有身体参与的体验的读,比如依据手势读呀,打拍子读,摇头晃脑的读,角色表演读;从组织程度的角度看:自由读,接龙读,交替读,集体读;从有没有辅助工具的角度来看:辅助标记读,比如画了停顿线,变换排序读,本来是有标点的,变成没有标点的,文白参照读,文言和白话参照的来读,图文参照读,比如绘本,把文言文转化成图片,一连串的图片,连环画,相互参照读,完型填空读,关键字眼扣掉,思维导图读;从竞赛激励的角度来看,有擂台比武读,相互对抗读,游戏闯关读,积分奖励读;从理解水平这个角度看:通读不是傻读不只是声音的训练,通读里包含的最初步的感受和理解,不是一点理解都没有,否则读不好。包括创设情景读,联系生活读,描述场景读,链接拓展读,设置问题读等等。你会发现,通读这个环节,读的形式非常多,你可以自由组合选择,当然这个组合选择是有依据的。
二、悟读:悟读的任务就是知晓大意,体会涵义
悟读具体怎么来做?我们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于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事实上小学语文老师是有这个意识的,其实在真实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因为第一缺乏手段,第二担心考试,所以文言文教学教到最后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一篇好好的文言文,被教的味同嚼蜡。所以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大力倡导悟读。
关于悟读的操作是有方法的,我认为对于悟读的操作主要把握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放过,文言文中的有些词句,放过,不要去管它;第二个原则:突出,有些字词,有些句子要突出;第三个原则:深化,对某一个点是要深化的;第四个原则:分离。
悟读的四个原则到底怎么来操作,举个例子:四年级的《囊萤夜读》这个故事很是很多孩子知道的,但是它的出处,它的原文是怎样的,不一定知道。这篇文言文是这样写的:“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篇文言文就这么短,有些人说这么短,那就逐字逐句串讲吧,反对,小学文言文不要串讲,那么怎么做呢?在通读的前提下,第一策略,放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是可以放过的?第一,古今语义基本相同的:“不倦”、“博学”、“不常得油”、“夏月”、“盛”多音字可以点出来、“数十萤火”、“照书”、“以夜继日”这些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
三、熟读:熟读的任务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熟读环节,其实从通读开始就意味着熟读,一直到练读为止,熟读成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也属于熟读。其实,这个环节,应该贯穿始终。我们还不应把它单列成一个环节,而应是回馈贯通于前两个模式当中。整个过程当中,熟读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特别强调的是积淀语感。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第一要务积淀文言语感,汉语的白话文第一要务也是语感的培养,作为古汉语的重要表现形式文言文,我们作一个简单地解释,文言文两个文,意思不一样,文言文的第一个“文”是修饰,当动词用,对口语进行修饰、加工、改造、提炼,后面的“文”广义的指的是文字,狭义的指的就是文章。因此,我让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文言文跟口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口语是经常在变,五里不同言,十里不同风。成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就不一样,它的词汇、句法、章法就相对固定下来,所以跨越千年而不变。因此,一千年,两千年以前的人写的文言文,我们现在还能读懂。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靠的就是文言文,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文言文,就没有中华文化。文言文意义价值,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
总之,文言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需要我们仔细地推敲。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黄继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策略[J].速读(中旬),2018(04).
[2]田万会;李星.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例谈[J].教育革新.2016年01期.
[3]尹少淳.从正确理解文言文教学策略到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制定[J].教育探究.2009年0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文言文教学,这是我们一线的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很多老师说,以前的孩子就怕文言文,其实这可能是个假象。我和我的研究生做过一个课题,其实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喜欢文言文的占比是很大的,跟我们的预期的完全不一样,我们觉得古奥难懂,孩子一定不喜欢,但事实我们在调查当中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文言文到底怎么教?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策略到底是怎么样的?根据我的经验和研究,我认为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很多老师可能以为模式是僵化的表现,模式把灵动的课堂给绑死,捆死了。这是一种误解,教学只要有基本的原理,有基本的规律,就一定会有基本的模式,当然模式不能固化、泛化,模式一旦被固化了,被泛化了,那是要出问题的。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研究,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包括下面三个环节。
一、通读: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所有的文言文第一环节,一定是通读,这是由文言文本身的文字句法章法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我自己曾经执教过一篇文言文庄子的《天籁》用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它不是统编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不变的。通读的这个环节,我先领读学生跟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接着师生对读主要是感受文言语感,当然也在带节奏,现在第三层次还是通读,从师生对读转为生生对读再同桌互读,这是更广泛地也是更深入的通读,读到现在需要反馈,才出现个别读。这个环节在40分钟的堂课里,我差不多花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了一半的时间用来通读。我的基本观点是,文言文的教学不读通,不读顺,不能开讲。这是应该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它定下来,因为我们学的是文言文,孩子们缺乏足够的对这种书面语言的语感经验,离开了这样的体验,文言文的学习是很难深入推进下去的。
现在很多学校推广国学经典,其实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学文言文了,范读——听读显得尤为重要,,一篇二三十字的文言文,老师好好范读三遍,孩子们基本上就有感觉了,他们听的能力是非常强的,领读——跟读,带读——对读,引读——接读;从自身体验的角度来看:就是有身体参与的体验的读,比如依据手势读呀,打拍子读,摇头晃脑的读,角色表演读;从组织程度的角度看:自由读,接龙读,交替读,集体读;从有没有辅助工具的角度来看:辅助标记读,比如画了停顿线,变换排序读,本来是有标点的,变成没有标点的,文白参照读,文言和白话参照的来读,图文参照读,比如绘本,把文言文转化成图片,一连串的图片,连环画,相互参照读,完型填空读,关键字眼扣掉,思维导图读;从竞赛激励的角度来看,有擂台比武读,相互对抗读,游戏闯关读,积分奖励读;从理解水平这个角度看:通读不是傻读不只是声音的训练,通读里包含的最初步的感受和理解,不是一点理解都没有,否则读不好。包括创设情景读,联系生活读,描述场景读,链接拓展读,设置问题读等等。你会发现,通读这个环节,读的形式非常多,你可以自由组合选择,当然这个组合选择是有依据的。
二、悟读:悟读的任务就是知晓大意,体会涵义
悟读具体怎么来做?我们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于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事实上小学语文老师是有这个意识的,其实在真实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因为第一缺乏手段,第二担心考试,所以文言文教学教到最后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一篇好好的文言文,被教的味同嚼蜡。所以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大力倡导悟读。
关于悟读的操作是有方法的,我认为对于悟读的操作主要把握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放过,文言文中的有些词句,放过,不要去管它;第二个原则:突出,有些字词,有些句子要突出;第三个原则:深化,对某一个点是要深化的;第四个原则:分离。
悟读的四个原则到底怎么来操作,举个例子:四年级的《囊萤夜读》这个故事很是很多孩子知道的,但是它的出处,它的原文是怎样的,不一定知道。这篇文言文是这样写的:“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篇文言文就这么短,有些人说这么短,那就逐字逐句串讲吧,反对,小学文言文不要串讲,那么怎么做呢?在通读的前提下,第一策略,放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是可以放过的?第一,古今语义基本相同的:“不倦”、“博学”、“不常得油”、“夏月”、“盛”多音字可以点出来、“数十萤火”、“照书”、“以夜继日”这些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
三、熟读:熟读的任务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熟读环节,其实从通读开始就意味着熟读,一直到练读为止,熟读成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也属于熟读。其实,这个环节,应该贯穿始终。我们还不应把它单列成一个环节,而应是回馈贯通于前两个模式当中。整个过程当中,熟读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特别强调的是积淀语感。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第一要务积淀文言语感,汉语的白话文第一要务也是语感的培养,作为古汉语的重要表现形式文言文,我们作一个简单地解释,文言文两个文,意思不一样,文言文的第一个“文”是修饰,当动词用,对口语进行修饰、加工、改造、提炼,后面的“文”广义的指的是文字,狭义的指的就是文章。因此,我让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文言文跟口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口语是经常在变,五里不同言,十里不同风。成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就不一样,它的词汇、句法、章法就相对固定下来,所以跨越千年而不变。因此,一千年,两千年以前的人写的文言文,我们现在还能读懂。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靠的就是文言文,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文言文,就没有中华文化。文言文意义价值,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
总之,文言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需要我们仔细地推敲。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黄继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策略[J].速读(中旬),2018(04).
[2]田万会;李星.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例谈[J].教育革新.2016年01期.
[3]尹少淳.从正确理解文言文教学策略到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制定[J].教育探究.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