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中巧用“小惩罚”

【作者】 李俊斌

【机构】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纪律则是一种约束。学生就好比风筝,教师好比放风筝的人,课堂纪律则是风筝上的线。风筝没了线,将漫无目的地到处乱飞。同样的,没有纪律约束的课堂,将是交头接耳、左顾右盼、高声喧哗、混乱一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敢想象,这样的课堂何谈效率?这样的教学何谈质量?可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保证,有了纪律的保障,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发生各式各样的纪律问题也是极其正常的现象,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老师正讲到精彩处,突然不知从哪儿传出一句不和谐音,或是课桌凳什么的猛地一声响,或者是哪两个学生闹起了矛盾正你推我搡,甚至你走到某同学的桌边,看见他正津津有味地玩着一个小玩具或读着一本漫画书……
  遇到以上情况,以前的我往往会大为光火,不假思索地点名学生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那位学生狠批一顿,结果学生的自尊心大受打击,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被打断,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有时连当堂课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课后我不断地反思、总结、实践、再总结,逐渐明白了,教师应掌握一些化解课堂冲突的技巧,正确处理冲突,减少负面影响,提高课堂效能,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这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艺术。
  在后来的一次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尝到了甜头。一节数学课上,我布置学生完成一个“体积单位的换算”的课后练习题:图示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用不同个数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计算每个长方体的体积。在学生用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得出体积和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后,为了巩固学生的计算方法,我说:“现在我要将题目改变一下。”话还未说完,同学们便叽叽喳喳地说:“老师是要改小正方体的棱长。”我说:“被你们猜对了,没错,老师就是要把这题目中的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改为……”我的声音已被淹没在同学们因猜中老师的想法的欢呼声中,我停止了说话,在持续了约一分钟后,教室安静了下来,我马上又说:“那我们现在就把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改为……”我的话语再一次被同学们高喊出的不同数字打断,“改成2!”“改成3!”……“改成99!”就在同学们即将结束争论时,一个出人意料的数字钻进我的耳朵。顿时我心中的怒火一窜而起,同学们不仅不听完老师的话随便猜测,更是有人说出一个意料之外的数字。此时,同学们也因这个男生说出的数字发出了一阵阵欢笑。我强忍怒火,在同学们笑声停下来后,我点了一个同学问道:“你为什么笑?”同学回答说:“他说了这么大一个数字。”说完,抿着嘴却还是忍不住笑地坐下了。接着我又点了一个同学问道:“刚才你笑的声音最大,你为什么笑?”“他好笨呀,说这么大个数学太难算了。”说完也笑嘻嘻地坐了下来。同学们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不约而同地转过头去看向刚才那个男生,那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室里也立刻安静了下来。我马上说:“好吧,那同学们就把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改成2厘米,来算一算最后一个正方体的体积,那位男同学,你就把棱长改为99厘米来算一算。”这时同学们再也没有了刚才的笑声,只有写字的声音。同学们计算后交流了算法和结果,我也让那个男生交流了他的计算结果,“46574352立方厘米”同学们听了他的回答都张大了嘴巴,我又问道:“你算得累吗?”“累!”他说完就蔫蔫地坐了下来。我抓住时机赶紧问道:“同学们,他的累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有的同学说:“再举例时要举方便计算的数字。”有的同学说:“再也不要哗众取宠。”同学们听了他们的回答屡屡点头,我也会心一笑。在这节课上,对于学生的错误,我适时、适当地运用机智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惩罚,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了一个知识的生成,也作为了一个育人的契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这种技巧,受益匪浅。的确,课堂上一次小小的不动声色的惩罚,不仅不会让课堂失去控制,引起混乱,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上课应该遵守纪律的道理,一石二鸟,事半功倍,比起声严厉色、暴跳如雷地训斥是不是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