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
【作者】 鲜光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语言是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的早期数学核心概念外化语言形式,也是数学思维外化的表达形式,能够推动幼儿的认知发展。目前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存在提问引导性不足、指导语言缺乏有效性以及教学缺乏启发性和针对性等特点。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引导策略应该以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为基础,多进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为宗旨。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区域活动;小班数学
1.绪论
1.1数学语言的内涵
数学语言是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的早期数学核心概念外化语言形式,也是数学思维外化的表达形式。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媒介,教学对象不同,对应使用的数学语言也不同。学前幼儿的数学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因而对应的数学语言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直观形象性。学前幼儿的数学语言应该是日常语言与数学概念的结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前阶段,老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进行有关教学活动。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不同类型的数学语言对幼儿思维起着不同作用:陈述性语言帮助幼儿交流思维方法,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则;提问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归纳性语言有利于幼儿掌握科学系统的数学概念。
1.1数学语言的价值
学前阶段的数学语言能够推动幼儿的认知发展。数学区域活动是幼儿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阶段老师正确的使用数学语言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语言分析和提问策略,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数学理解能力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幼儿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数学知识与幼儿的认知建立联系,然而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教师借助于简化的数学语言帮助幼儿习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数学语言可以将数学思维和日常语言建构联系,促进幼儿的语言思维发展。教师可以通过重视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用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帮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2.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现状
2.1提问引导性不足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这个特点要求幼儿在学前阶段不仅掌握数学知识,也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老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需要通过提问类数学语言鼓励幼儿数学语言的表达,幼儿数学语言的回应是教师衡量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教师评估幼儿现有的数学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更改教学计划,有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2指导语言缺乏有效性
学前阶段的数学指导语言需要体现一定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老师使用的指导性数学语言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不具有有效性。幼儿老师虽然通过指导性的数学语言将数学知识表述完整,但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教学规律,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衔接性差。指导语言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老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难点和重点处着重讲解,多采用有层次的数学语言衔接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学难度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老师的指导语言需要做到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引导策略
3.1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可以为幼儿设立数学活动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投放数学材料供幼儿操作练习。数学操作材料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投放。老师也需要定期更换玩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操作和探索中建构新的数学认知,发现数学的奥秘。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鼓励幼儿进行数学集体操作。幼儿早期数学认知的发展与社会性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幼儿集体操作有利于幼儿间的数学交流,提高产生数学认知冲突的可能性,刺激原有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新的数学认知。教师应了解每位幼儿的学习兴趣点,鼓励幼儿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在探索和操作的愉快情境中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能力。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大多也喜欢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发设计进行数学小游戏,老师在数学小游戏中可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推动学习的进行。
3.2数学语言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
幼儿园数学教育具有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育特点。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要求教师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通俗性、情境性和形象性。老师的数学语言不应该是专业化数学语言,而应该是将数学语言特征词零星地分布在自然语言中。学前小班的幼儿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大多不能做到安心听老师讲课,因此老师需要制定一个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就可以利用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数学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化。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的数学知识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明确数学教育的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把握教学节奏,更好地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教学。教师需要通过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计划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如可以通过幼儿喜爱趣味教学的特点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小班幼儿可以设计一个幼儿亲自参与数学故事的课堂小游戏来展开数学教学。小班幼儿大多畏惧犯错后老师的责怪,因此小班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犯错时,老师也不能通过责怪的语言对其进行批评,而应该采取鼓励的语言激励幼儿仔细学习。符合小班幼儿教学的数学语言应该大多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积极的引导推动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4,10-11,33-35,135
[2]陈永明.数学学习中的语言问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2-4.
[3]陈永明.论“数学教学语言”[J].数学教育学报,1999. 8第8卷第3期:22-24.
[4]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3-34.
[5徐溯.不同活动情景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8-10.
[6]赵琳.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4-5,51-55.
[7]马林.中班幼儿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81-82.
[8]王锡宁,杨涛.幼儿数学学习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74-75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区域活动;小班数学
1.绪论
1.1数学语言的内涵
数学语言是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的早期数学核心概念外化语言形式,也是数学思维外化的表达形式。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媒介,教学对象不同,对应使用的数学语言也不同。学前幼儿的数学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因而对应的数学语言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直观形象性。学前幼儿的数学语言应该是日常语言与数学概念的结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前阶段,老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进行有关教学活动。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不同类型的数学语言对幼儿思维起着不同作用:陈述性语言帮助幼儿交流思维方法,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则;提问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归纳性语言有利于幼儿掌握科学系统的数学概念。
1.1数学语言的价值
学前阶段的数学语言能够推动幼儿的认知发展。数学区域活动是幼儿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阶段老师正确的使用数学语言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语言分析和提问策略,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数学理解能力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幼儿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数学知识与幼儿的认知建立联系,然而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教师借助于简化的数学语言帮助幼儿习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数学语言可以将数学思维和日常语言建构联系,促进幼儿的语言思维发展。教师可以通过重视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用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帮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2.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现状
2.1提问引导性不足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这个特点要求幼儿在学前阶段不仅掌握数学知识,也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老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需要通过提问类数学语言鼓励幼儿数学语言的表达,幼儿数学语言的回应是教师衡量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教师评估幼儿现有的数学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更改教学计划,有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2指导语言缺乏有效性
学前阶段的数学指导语言需要体现一定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老师使用的指导性数学语言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不具有有效性。幼儿老师虽然通过指导性的数学语言将数学知识表述完整,但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教学规律,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衔接性差。指导语言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老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难点和重点处着重讲解,多采用有层次的数学语言衔接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学难度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老师的指导语言需要做到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引导策略
3.1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可以为幼儿设立数学活动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投放数学材料供幼儿操作练习。数学操作材料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投放。老师也需要定期更换玩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操作和探索中建构新的数学认知,发现数学的奥秘。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鼓励幼儿进行数学集体操作。幼儿早期数学认知的发展与社会性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幼儿集体操作有利于幼儿间的数学交流,提高产生数学认知冲突的可能性,刺激原有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新的数学认知。教师应了解每位幼儿的学习兴趣点,鼓励幼儿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在探索和操作的愉快情境中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能力。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大多也喜欢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发设计进行数学小游戏,老师在数学小游戏中可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推动学习的进行。
3.2数学语言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
幼儿园数学教育具有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育特点。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要求教师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通俗性、情境性和形象性。老师的数学语言不应该是专业化数学语言,而应该是将数学语言特征词零星地分布在自然语言中。学前小班的幼儿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大多不能做到安心听老师讲课,因此老师需要制定一个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就可以利用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数学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化。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的数学知识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明确数学教育的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把握教学节奏,更好地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教学。教师需要通过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计划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如可以通过幼儿喜爱趣味教学的特点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小班幼儿可以设计一个幼儿亲自参与数学故事的课堂小游戏来展开数学教学。小班幼儿大多畏惧犯错后老师的责怪,因此小班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犯错时,老师也不能通过责怪的语言对其进行批评,而应该采取鼓励的语言激励幼儿仔细学习。符合小班幼儿教学的数学语言应该大多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积极的引导推动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4,10-11,33-35,135
[2]陈永明.数学学习中的语言问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2-4.
[3]陈永明.论“数学教学语言”[J].数学教育学报,1999. 8第8卷第3期:22-24.
[4]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3-34.
[5徐溯.不同活动情景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8-10.
[6]赵琳.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4-5,51-55.
[7]马林.中班幼儿教师数学语言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81-82.
[8]王锡宁,杨涛.幼儿数学学习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