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作者】 郑国云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审美能力是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一些绘画知识、技巧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新课程对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向学生传导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对小学美术老师的考验也日益增大。本文从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能力;培养途径;方法
  小学美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学生人格,小学美术老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切体验美学的价值,使学生真正爱上美术课堂。那么,在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根据近几年我在教学中的总结与探索中得出,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特征和认知水平,运用“三注重”创新策略,不断创新鉴赏课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为学生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
  一、注重丰富美术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1.补充类似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类似的美术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后,能够表现出不同形式的图画。例如,以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教学为例,我就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看图画,促使学生认识不同维度的艺术审美价值。为例进一步说明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图画可以得出不同感知的道理,我就补充一幅图画“人脸酒杯图”:在特定形式下观看为花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形式观察,就会发现图画中呈现的是两个人的脸。由此,我就结合这种多变形式的图画,组织学生对“蒙娜丽莎”进行多角度的鉴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艺术审美兴趣,并从中也有利于锻炼学生观察力。
  2.补充互联网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美术教学内容时,我就在教学之前通过互联网络平台,搜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素材,配合文本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一幅特殊的“人物画”:图画整体来看是一副完整的人物图像,但图像当中还包含多个小人物图像,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观看才能够找到多种人物图像。于是,我就提出:“数一数,看谁找到的人最多?”学生跃跃欲试,很有兴趣地去仔细观察,数一遍又一遍。对此,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绘画图像当中发现独特的审美艺术,从中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绘画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
  3.补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感受美。教师可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合到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带着审美鉴赏能力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例如,我在教授关于“树”的绘画方法时,就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看不同种类的树木,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树木实物进行绘画,如柳树的树叶为垂吊形式,枫树树叶需要立体绘画等,不同品种树木其树叶,树干的绘画形式也有所不同。学生在绘画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树木进行仔细研究,从树木的树干、树枝、树叶、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促使学生在观察过程当中对树木产生一定的审美,让学在心中对树木绘画有着自身的定义与理解。引入生活中的事物,充当绘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
  二、注重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升华学生艺术审美
  1.筑牢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侧重鼓励学生牢固掌握美术基本知识以及绘画技能储备,为相关的主题美术创作奠定基础,进一步强化美术思维,从而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2.进行无约束创作训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爱好出发,选择合适的美术创作方法以及艺术形式,对美术作品进行创新。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具体的绘画创新表现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让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领域当中产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合作讨论提高鉴赏能力。以“玻璃水彩”鉴赏课堂教学为例,在美术课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思维基础和兴趣需求,构建开放且生动化的鉴赏情景。我借助多媒体平台,通过音乐伴奏“故事导入”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玻璃水彩作品,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术鉴赏活动气氛。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以及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在思维层面上加强自我认知力,进而实现美术鉴赏思路的整合,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三、注重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定期组织户外写生活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广场、街道等,引导学生对大自然中的风景和城市广场、街道事物进行观察,并指引学生独立观察、分析事物的特征,灵活运用美术创作技巧。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多加从日常生活事物当中发现美术元素,如广告牌艺术设计,从中能够挖掘一些美术色彩、绘画技巧、排版设计等多方面知识;一些报刊书籍封面等,还有环球中心等有特色的建筑设计等,引导学生可从中挖掘一些绘画构图、造型等技巧。
  2.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传授学生一些绘画基本技巧,包含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形状绘画时,可通过立体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感。对此,此课堂教学主要为学生美术审美提供前提条件。教师为学生预留足够创作时间,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些美术绘画,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当中掌握美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技巧,从而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美术课堂实践活动,学习欣赏具有一定艺术美的文学作品,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产生体验美术的价值审美感。
  3.开展主题绘画活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习有关美术知识和技能后,要学会运用和实践,能够自主创作美术作品,提升美术技能。我在教学中,就经常给学生安排一些绘画主题,如以“快乐的假期”、“新馆疫情”、“大美成都”等主题,让学生通过之前的所学美术技巧和知识,结合假期和平时的观察、经历,去画出自己心中所想象的一些美好画面。其中,每位学生的假期经历不同,所表现出的绘画内容也将会有所不同。由此,每位学生所创作出的绘画内容都将按照自身的理解突显规定绘画主题的含义,创设出不同回话绘画作品,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及审美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4.组织参观美术展览。除上述活动外,我还从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多元化的美术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室内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可开阔学生眼界,促使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当中体会到绘画艺术美以及创作魅力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应从生活化角度出发,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开展美术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强化学生审美思维,升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幸.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审美能力[J].教育(周刊),2020,02(17):62-64.
  [2]杜静超.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12(6):302-304.
  [3]刘保.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国文艺家,2019,000(008):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