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郑友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当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体系完备而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主要在于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刚毕业就参加了教学工作,对具体的生产实践缺乏接触,了解不足。而中职的学生将来主要是要从事技能型、实践型的工作。如果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存在欠缺的话,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来说是不利的。本文旨在探索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研究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近几年,随着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师资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双师型”的师资结构也随之应运而生。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得到扩大,对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双师型”教师乃中职教师队伍当中的一种特殊的要求,它脱胎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双师”即“双证”或“双职称”——既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拥有所任教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资格证书。既拥有教师职称又拥有所任教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职称。
  当然,“双师”的本质是“双素质”——既要有理论教学方面的素质,又要具备职业技能、实践技能教学方面的素质。同时还要在教学当中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有效满足中职教学体系的改革需要。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的主要价值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向社会直接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办学方向的要求,直接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更是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何况,中职学校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差别。社会对于中职学校的偏见,也使中职生在与激烈的人才的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改善中职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
  现在,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正广受重视,这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需要首先建立一套成熟稳定的模式,使中职学校能持续地做到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总体来说,在中职学校的培养结构当中,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强的优势。他们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在相当程度上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能够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让理论真正地服务于实际;
  三、现阶段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当中常见的问题
  在前面一章当中提到,在中职教学体系当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彻底改变了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不足,导致企业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困境,为国家、企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就我国当前的中职教学现状而言,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有不少不足之处。“双师”这个概念是1998年提出的。时至今日,我国的很多双师型教师本身都是中职学校原先的师资,在某一阶段转而进入企业实习。并非刚一入职就是以“双师型”的教师作为职业发展的目标;而就现有中职学校师资资源而言,在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中,真正的可称得上是“双师”的不到5%,而在某些偏远的中职院校,则更是如此。显然,这种状况是亟待改善的。
  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又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从教师这一工作的性质来看,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那种简单地让教师去企业短期“回炉”,就直接认为其已经具备了“双师”的条件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培养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教领域中的基础[2],其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说是不言而喻。本章具体分析一下关于中职“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培养方式。
  (一)主要的培养原则
  第一,对当前的培养方法上进行一些改革。目前,很多“双师型”师资培养方法经过了长期实践当中的验证,但在具体应用中,要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和培养对象的学情的实际,从而要围绕培养目标、从强化培养质量出发提升培养效果。因此在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创新;此外,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第二,重新发掘新的培养方法。针对于不同的区域、学校和专业,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培养方式进一步进行改进。例如,“双师型”的师资还可以通过积极地组织教师发明专利、参与校企技术改造、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总而言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必须不断地贴近于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强化、去完善。
  (二)打造全面的培养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建立面向全体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机制,以做到专业教师的“双师”化培养与现有“双师型”教师的再培养的同步进行。其中,教师的积极性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以有效实施和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计划的落实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影响。现实的情况是要求的多、鼓励的少,即便是有激励措施也还需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待遇等方面没有差别或差别很小,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措施,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教师们看到前途和希望,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勤学苦练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三)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首先是制度保障。教为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健康开展,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建立包括培养培训、资格认定、考核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建设行为,确保培养质量。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等重点培养环节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教师能下得去,学得了,有收获。
  其次是经费保障。要建立和完善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确定市(县)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经费中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合理比例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志辉,于忠波.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2,3(10):100-102.
  [2]温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12(2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