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作者】 张才溢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吐沙拉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越性,自觉地渗透传统知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更应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等经典文学作品,统统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将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进行融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要坚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进一步增强初中阶段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当代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经由历史筛选,存留下来的中华文化的精粹,其内容博大精深,能够有效帮助初中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学生领会传统美德的天然素材。中国古代对美德的重视体现在许多赞颂之词中,如成语“一诺千金”,就是教导学生要有诚信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则反映了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的刻苦学习精神。无论身在何处,爱国主义都会凝聚起中华各族儿女的心,迸发出强大的团结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撑。古诗词中同样蕴含着浓烈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具体的教学渗透方式
  2.1 营造文化氛围,鼓励自由讨论。氛围是作者在进行诗文创作的过程中,由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构建而成的一种意境。只有处于特定的意境中去,才能对诗文的情感和内涵进行深刻的体会。因此,老师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文的字词层面,对诗文的具体内容展开联想。比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老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们介绍苏轼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苏轼在写作此文的时候,恰逢被贬黄州,他通过记录与朋友张怀民的深厚友情,来表达壮志难酬却又矿大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引入背景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文章中“月”的形象进行评估,并结合苏轼其他与“月”有关的文章,分析探究“月”在苏轼文章写作中的深层含义。老师通过背景引入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感知,通过鼓励学生对月的形象进行自由讨论,能够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奠定基础。
  2.2 情境创设,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仍然处于半成熟的状态,因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相对抽象的哲学知识和深奥的道理不能充分地理解,如果教师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式,学生就会因为对这部分知识的难以理解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尝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辅助学生学习,从而将中华历史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语文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的吸收理解。
  2.3 结合文学名著,科学地引领学生思想和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题材丰富多样,为了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生活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缩短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学习和吸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下来,与中国仍然庆祝的传统节日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古代诗歌的学习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内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适当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学习古人为节日创作的诗歌,深化文化内涵。文言文、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包括修辞技巧、词句等,这些都是作者反复思考、精心创作的经典,通过欣赏文言文中的遣词造句,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文化想象力,科学地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2.4 开展专题教学,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专题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来选取相关主题作为学生学习研究对象,经过学生自身对于研究对象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进行主题选择时要遵循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尤其是在综合性学习板块中也涉及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精神主题的内容,我们应积极利用教学资源,通过专题教学有序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学习工作,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基于专题教学的要求,我们在实施活动时,首先要让教师选取传统文化主题,确定文化内涵,其次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彰显传统文化的强大内蕴力。这样开展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能扩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面。
  2.5 利用课外资源,强化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在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和名家经典的数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教师要想保证整体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课本的运用依然不够,利用课外资源拓展教学十分必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推荐书籍,或者全班学生订阅书籍的方式进行,以便于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与传统文化有更多接触。另外,教师还可以与校领导协商,在校园内专门开设一块传统文化园地,以照片墙、人物介绍、书籍介绍等方式进行。或者教师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如辩论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汲取更多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独特的魅力,进而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身品质的提高,这样日后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越来越顺利。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自己的首要任务。特别是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科学的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在此基础上,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连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4}(11):23-24.
  [2]李旺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4}(0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