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网络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
【作者】 邓海柳
【机构】 浙江省平阳县萧江镇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网络传播带来的积极变化不可忽视,而其反面影响则是需要作为德育老师的我们主动去消除的。如何在时下结合网络的优缺点带领学生走在正路上,老师还应当多多思考和探求答案,网络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必然无法全面清除,但是让学生心中“正义必胜”却有我们的一份责任。
关键词:网络;德育教育;问题;措施
顺应时展节奏国内的网络传播已然普及到各家各户,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在环境优渥、家庭富庶的条件下成长,对于网络已然是自幼熟悉,得心应手。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拥有极高的开放程度以及大量的信息资源,用户与用户之间交互性强,所有消息的传播又具有十分强烈的时效性。得益于这些特点,网络传播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除了成人世界的网络世界,在青少年乃至儿童的群体中网络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十分突出的就是网络游戏,而且不仅仅是客户端网络游戏就连手机游戏也是异军突起。“今天‘xx联盟’版本大更新,你上线了没?”“我的xx英雄可厉害了!”逐渐吞噬学生们应该走向户外的时间,孩子们都醉心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这种负面影响愈演愈烈,甚至出现隐隐盖过正面影响的势头。伴随着网络普及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也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网络时代下的德育教育该如何开展,本文接下来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希望能给各位教师同仁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据可靠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岁及9岁以下儿童接触网络的人数高达80%,有些儿童甚至在刚学会说话的同时就接触了网络,成了十足的“老网民”。网络成为了继电视之后,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室内娱乐“活动”。同时,很多小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高、时间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当中有不少已经有了网瘾倾向。网络时代给小学生带来了更加多源的接触世界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耽误了学习,“网瘾少年”已经成了“网瘾儿童”。这种现象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网络德育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是最近几年刚刚产生的,但是它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它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问题。
1.学校尚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
网络德育的出现也是最近几年,部分学校还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也没有使用网络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究其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对网络教育认识不清,把网络教育等同于了多媒体教学,有的是并不重视网络对儿童带来的危害,而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其他工作上,有的则是认为网络教育是“偏方”,重视传统德育教育而忽视了网络教育,认为搞好了传统德育教育就可以了。总之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带来的都是对网络教育的轻视。学校没有系统的网络德育,也就无法在学生与网络之间搭起健康的桥梁。
2.学校德育网站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科教学即课程为载体的德育渗透和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教育,利用网络开展各类德育活动还不普及,更不系统。学校德育网站相比主流商业、门户网站来说,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网络德育队伍缺少专才。网络德育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思想和渊博的德育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有效实施德育的能力,而现实恰恰紧缺这类复合型人才。二是专题性开展网络德育的栏目或内容与互联网上浩瀚的数据资源相比,有关网络德育的内容则显得数量贫乏、内容枯燥、信息滞后。三是学校德育还未把网络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阵地,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去抢占本该属于自己的阵地。
3.网络文化对网络德育带来的冲击
网络上的信息多元、繁杂且隐蔽。而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还未建立完全,很多东西对小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谩骂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网络必然会被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所侵扰。导致小学生道德观的扭曲和蜕变,最终对德育、对小学生的三观形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强化小学网络德育工作的措施
1.教师要在学科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如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可通过展示北京立交桥、天安门广场、虎门大桥等标志性建筑让学生理解,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再如充分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信息与法制教育,指导学生科学上网。
2.学校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在规划本校网站时,首先应将德育纳入其中,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开发、建设,让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这一阵地,使德育以主动的姿态在学校网站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学校还要在校园网上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网站,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家长要积极配合,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
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需要明确的是,父母是保护学生网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做好小学生网络德育,除了学校、教师的作用外,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发挥家校合作的双向引导教育功能,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而要达到此种可观的德育效果,家长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要“不甘落后”,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网络专家克里斯蒂?伯纳姆指出“教育儿童使用网络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在于必须教育父母学会使用它们。”正说明了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道德价值形成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交流,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同时也要善于反馈,做到主动自觉的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保证德育工作及时、有效、针对性强。
4.实行“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在加强网络监督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对于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格局,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模式。面对网络上各种消极、不良的信息,我们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的源头,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对于网络监管,国家早有立法,我们应该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监管条例,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仅靠“堵”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教育、宣传、规劝、社会舆论压力等形式促进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地提高。网络信息由于其量大、繁杂且隐蔽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进去,且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体会到了“学习中的主体”意义,让他们越发的对网络痴迷。但是网络信息又有其多面性,有一些不良信息也充斥在网络中,很多小学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和改变,从而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德育在当下已然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网络德育正处于成长期,并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深化而越来越完善和普遍。我们作为德育教学的工作者更应该要重视网络德育,把网络德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许泽高.谁来挽救我上网成瘾的孩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与对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204.
[2]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21.
[3]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3
关键词:网络;德育教育;问题;措施
顺应时展节奏国内的网络传播已然普及到各家各户,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在环境优渥、家庭富庶的条件下成长,对于网络已然是自幼熟悉,得心应手。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拥有极高的开放程度以及大量的信息资源,用户与用户之间交互性强,所有消息的传播又具有十分强烈的时效性。得益于这些特点,网络传播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除了成人世界的网络世界,在青少年乃至儿童的群体中网络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十分突出的就是网络游戏,而且不仅仅是客户端网络游戏就连手机游戏也是异军突起。“今天‘xx联盟’版本大更新,你上线了没?”“我的xx英雄可厉害了!”逐渐吞噬学生们应该走向户外的时间,孩子们都醉心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这种负面影响愈演愈烈,甚至出现隐隐盖过正面影响的势头。伴随着网络普及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也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网络时代下的德育教育该如何开展,本文接下来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希望能给各位教师同仁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据可靠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岁及9岁以下儿童接触网络的人数高达80%,有些儿童甚至在刚学会说话的同时就接触了网络,成了十足的“老网民”。网络成为了继电视之后,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室内娱乐“活动”。同时,很多小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高、时间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当中有不少已经有了网瘾倾向。网络时代给小学生带来了更加多源的接触世界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耽误了学习,“网瘾少年”已经成了“网瘾儿童”。这种现象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网络德育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是最近几年刚刚产生的,但是它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它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问题。
1.学校尚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
网络德育的出现也是最近几年,部分学校还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也没有使用网络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究其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对网络教育认识不清,把网络教育等同于了多媒体教学,有的是并不重视网络对儿童带来的危害,而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其他工作上,有的则是认为网络教育是“偏方”,重视传统德育教育而忽视了网络教育,认为搞好了传统德育教育就可以了。总之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带来的都是对网络教育的轻视。学校没有系统的网络德育,也就无法在学生与网络之间搭起健康的桥梁。
2.学校德育网站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科教学即课程为载体的德育渗透和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教育,利用网络开展各类德育活动还不普及,更不系统。学校德育网站相比主流商业、门户网站来说,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网络德育队伍缺少专才。网络德育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思想和渊博的德育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有效实施德育的能力,而现实恰恰紧缺这类复合型人才。二是专题性开展网络德育的栏目或内容与互联网上浩瀚的数据资源相比,有关网络德育的内容则显得数量贫乏、内容枯燥、信息滞后。三是学校德育还未把网络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阵地,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去抢占本该属于自己的阵地。
3.网络文化对网络德育带来的冲击
网络上的信息多元、繁杂且隐蔽。而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还未建立完全,很多东西对小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谩骂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网络必然会被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所侵扰。导致小学生道德观的扭曲和蜕变,最终对德育、对小学生的三观形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强化小学网络德育工作的措施
1.教师要在学科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如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可通过展示北京立交桥、天安门广场、虎门大桥等标志性建筑让学生理解,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再如充分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信息与法制教育,指导学生科学上网。
2.学校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在规划本校网站时,首先应将德育纳入其中,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开发、建设,让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这一阵地,使德育以主动的姿态在学校网站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学校还要在校园网上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网站,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家长要积极配合,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
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需要明确的是,父母是保护学生网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做好小学生网络德育,除了学校、教师的作用外,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发挥家校合作的双向引导教育功能,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而要达到此种可观的德育效果,家长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要“不甘落后”,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网络专家克里斯蒂?伯纳姆指出“教育儿童使用网络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在于必须教育父母学会使用它们。”正说明了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道德价值形成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交流,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同时也要善于反馈,做到主动自觉的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保证德育工作及时、有效、针对性强。
4.实行“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在加强网络监督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对于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格局,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模式。面对网络上各种消极、不良的信息,我们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的源头,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对于网络监管,国家早有立法,我们应该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监管条例,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仅靠“堵”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教育、宣传、规劝、社会舆论压力等形式促进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地提高。网络信息由于其量大、繁杂且隐蔽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进去,且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体会到了“学习中的主体”意义,让他们越发的对网络痴迷。但是网络信息又有其多面性,有一些不良信息也充斥在网络中,很多小学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和改变,从而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德育在当下已然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网络德育正处于成长期,并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深化而越来越完善和普遍。我们作为德育教学的工作者更应该要重视网络德育,把网络德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许泽高.谁来挽救我上网成瘾的孩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与对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204.
[2]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21.
[3]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