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作者】 陆亚萍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很强,变化性很大,经不起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式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考验。面对网络的诱惑、单亲家庭的增多、老人的过分溺爱等因素都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法;有效
目前,各个学校尽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仪事日程,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当前小学生最突出的矛盾是生理发育快与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做事爱面子,在同学面前爱显摆。当面对挫折、批评和别人的冷嘲热哄时,他们往往因心理脆弱而无法承受,最终在不良社会环境的诱导下误入歧途。
一、积极建立以育人为主的课堂情景模式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制定适意的心理教育活动,满足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好奇心和求趣心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喜爱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增强学生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快乐一招鲜如“情理体验、尝试应用”等情景模式,育心为主,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线条清晰、逻辑严密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要构建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全方向、多角度、多渗透的教学模式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要有强有力的心理教育团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并将这门教育活动建设成为一个长期有效、稳步推进和有计划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在学校开展心理评估问卷调查,积极收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纠正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评估信息。对存在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组织教师、家长会诊,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形的心理辅导。从社会层面来看,小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很多,但信息混杂,加之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等特点。学校应充分搭建自媒体平台,营造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校园师生间的相互沟通,进而达到学生愿意沟通、接受心理教育的目的。
三、因地制宜开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依托,学校应多措并举,创新教学载体,精心设计课堂,灵动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是课程教学要有特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讨论课等形式来改善课堂氛围。邀请知名心理专家通过远程教学来优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二是课程的设计要合理,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课程的可行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最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点进行介绍,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使课堂更现实,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三是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效果的搜集与反馈,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积极体验,进而改进课程教学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
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的心理互助活动。二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努力使学校黑板报及墙报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形势更生动,内容更丰富,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开设“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拓展课,让社会心理辅导机构走进学校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心理游戏。在活动中学会人际关系的技巧与策略,克服自负,提升自信,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四是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定期开展无记名抽样调查活动,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要发挥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应充分给学生家长赋能,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生理成长的特点、规律及教育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和社区心理矫治中心的辐射作用,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及时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少危机事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三是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当好倾听者,作好讲解者。尊重、关爱子女,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系统化、多样化、细致化,最大限度地培养小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19年。
[2]向佳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20年。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法;有效
目前,各个学校尽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仪事日程,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当前小学生最突出的矛盾是生理发育快与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做事爱面子,在同学面前爱显摆。当面对挫折、批评和别人的冷嘲热哄时,他们往往因心理脆弱而无法承受,最终在不良社会环境的诱导下误入歧途。
一、积极建立以育人为主的课堂情景模式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制定适意的心理教育活动,满足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好奇心和求趣心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喜爱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增强学生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快乐一招鲜如“情理体验、尝试应用”等情景模式,育心为主,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线条清晰、逻辑严密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要构建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全方向、多角度、多渗透的教学模式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要有强有力的心理教育团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并将这门教育活动建设成为一个长期有效、稳步推进和有计划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在学校开展心理评估问卷调查,积极收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纠正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评估信息。对存在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组织教师、家长会诊,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形的心理辅导。从社会层面来看,小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很多,但信息混杂,加之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等特点。学校应充分搭建自媒体平台,营造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校园师生间的相互沟通,进而达到学生愿意沟通、接受心理教育的目的。
三、因地制宜开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依托,学校应多措并举,创新教学载体,精心设计课堂,灵动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是课程教学要有特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讨论课等形式来改善课堂氛围。邀请知名心理专家通过远程教学来优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二是课程的设计要合理,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课程的可行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最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点进行介绍,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使课堂更现实,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三是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效果的搜集与反馈,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积极体验,进而改进课程教学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
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的心理互助活动。二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努力使学校黑板报及墙报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形势更生动,内容更丰富,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开设“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拓展课,让社会心理辅导机构走进学校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心理游戏。在活动中学会人际关系的技巧与策略,克服自负,提升自信,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四是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定期开展无记名抽样调查活动,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要发挥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应充分给学生家长赋能,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生理成长的特点、规律及教育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和社区心理矫治中心的辐射作用,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及时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少危机事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三是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当好倾听者,作好讲解者。尊重、关爱子女,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系统化、多样化、细致化,最大限度地培养小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19年。
[2]向佳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