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探顺学而导下的口语交际课堂
【作者】 王裕萍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结合某一话题的“漫话类”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生活,贴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夯实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可以顺应相应的学情,引领学生在深入其中,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本文提出要逐步聚焦,在话题中选择交际内容;顺势而导,在话题中丰富交际方式;紧扣资源,在话题中深化体验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逐步聚焦;顺势而导;紧扣资源;口语交际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之外,苏教版教材还特别开辟了“口语交际”栏目,为学生口语能力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中,结合某一话题的“漫话类”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生活,贴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夯实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可以顺应相应的学情,引领学生在深入其中,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一、逐步聚焦,在话题中选择交际内容
“漫话类”交际的内容,由于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的广泛性,反而让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要么是面对抉择,难以定夺;要么是不会整合,东一榔头西一帮。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始终从话题本身入手,尤其是面对较为广泛的话题,不必强求面面俱到,而要学会从话题中国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揣摩,选择表达的维度,对话题本身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开掘,从而让口语交际“言而有物”。
例如在教学《说说广告》这个口语交际的内容时,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将这一内容分成收集广告、描述广告、评说广告、创作广告等几个板块,引导学生在条分缕析的过程中,逐步细化,深入拓展。如在“评说广告”的环节中,学生罗列了大宝、安迪、格力等品牌的广告语,从而意识到广告语虽然看上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但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紧扣一些流行的广告语,感知其所表达的内蕴。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品味思考、对比评析的过程,真正感受到广告创意者的内在用意,从而形成了有效的认知体验,在历练口语表达的同时,感受到广告这一优秀语言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顺势而导,在话题中丰富交际方式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广告语的魅力之后,教师应该围绕着“漫话广告”这一话题,将口语交际继续向纵深推进。好的广告语,只是静静呈现的文字符号,只有将其以生动化、直观化的方式再现出来,这样的广告语才有了生命。因此,在本次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原本情境的广告中,进行生动的表演,从而以直观的方式再现广告语。
例如以“宝贝金水”的广告为例,很多观众都无法忘记那个小男孩洗澡时所唱的歌曲:“洗呀洗呀洗澡澡,宝贝金水忘不了。”虽然是非常简单的话语,但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受很多儿童的喜爱。而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中,很多学生却因为忸怩,不能真正再现这一歌曲形式所展现的趣味价值。如果是生硬地朗读这一句话,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没有丝毫的难度,也就是失去了历练的价值。在课堂中,笔者引领学生在广告视频的浸润下,通过哼唱的形式加以再现,在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这种交流所形成的快乐体验,为学生口语表达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口语交际的历练了课堂,也从原本枯燥生硬的技巧训练变得更加的趣味盎然,入情入心。
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仅仅需要学生运用大段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念,除了这种关乎内容和语言的维度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学生口语交际过程的方式和情趣上入手,从而丰富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最终达到丰富学生的表达素养。
三、紧扣资源,在话题中深化体验认知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任何一个话题只要深入探究,就会演变成许多意想不到的话题。因此,教师对这种动态生成性的资源进行灵活有度的处理,只要其没有脱离口语交际的主题,就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口语交际由原本的“独白式”训练转向“对白式”的争鸣形式上去。
例如在在涉及到文蚊香的广告“默默无蚊的选择”时,很多学生都被这种巧妙的借用手法所吸引,认为这样的广告简洁、好记,最精妙的是与蚊香的作用息息相关,体现了“无蚊”的功效;但随后,也有少数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好好的一条成语,却被改动一塌糊涂,这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会形成一种误导。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教师并没有直接判断谁对谁错,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直接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平等民主的表达自我的平台,引领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采用擂台赛的方式,“看看哪一方说得有条理、有力量”?在学生深入、激烈的辩论后,教师对这一动态性的生成资源进行点评:借用是一种智慧,广告的目的就是要广而告之,适当借用是应该;但这种借用不能以破坏传统文化为代价,应该保护和呵护祖国的文化,给每个未成年人一个正确、良好的文化环境,应该成为广告创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了歧义,但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歧义其实与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并没有背离。因此,教师并没有制止,而是不断地煽风点火,将口语表达由独自一个变成了群体辩论。
总而言之,“漫话类”口语交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实际,引领学生关注话题内容,在参照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口语交际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2]王琼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3(8).
[3]王琼武.影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4(8).
关键词:逐步聚焦;顺势而导;紧扣资源;口语交际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之外,苏教版教材还特别开辟了“口语交际”栏目,为学生口语能力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中,结合某一话题的“漫话类”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生活,贴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夯实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可以顺应相应的学情,引领学生在深入其中,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一、逐步聚焦,在话题中选择交际内容
“漫话类”交际的内容,由于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的广泛性,反而让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要么是面对抉择,难以定夺;要么是不会整合,东一榔头西一帮。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始终从话题本身入手,尤其是面对较为广泛的话题,不必强求面面俱到,而要学会从话题中国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揣摩,选择表达的维度,对话题本身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开掘,从而让口语交际“言而有物”。
例如在教学《说说广告》这个口语交际的内容时,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将这一内容分成收集广告、描述广告、评说广告、创作广告等几个板块,引导学生在条分缕析的过程中,逐步细化,深入拓展。如在“评说广告”的环节中,学生罗列了大宝、安迪、格力等品牌的广告语,从而意识到广告语虽然看上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但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紧扣一些流行的广告语,感知其所表达的内蕴。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品味思考、对比评析的过程,真正感受到广告创意者的内在用意,从而形成了有效的认知体验,在历练口语表达的同时,感受到广告这一优秀语言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顺势而导,在话题中丰富交际方式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广告语的魅力之后,教师应该围绕着“漫话广告”这一话题,将口语交际继续向纵深推进。好的广告语,只是静静呈现的文字符号,只有将其以生动化、直观化的方式再现出来,这样的广告语才有了生命。因此,在本次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原本情境的广告中,进行生动的表演,从而以直观的方式再现广告语。
例如以“宝贝金水”的广告为例,很多观众都无法忘记那个小男孩洗澡时所唱的歌曲:“洗呀洗呀洗澡澡,宝贝金水忘不了。”虽然是非常简单的话语,但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受很多儿童的喜爱。而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中,很多学生却因为忸怩,不能真正再现这一歌曲形式所展现的趣味价值。如果是生硬地朗读这一句话,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没有丝毫的难度,也就是失去了历练的价值。在课堂中,笔者引领学生在广告视频的浸润下,通过哼唱的形式加以再现,在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这种交流所形成的快乐体验,为学生口语表达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口语交际的历练了课堂,也从原本枯燥生硬的技巧训练变得更加的趣味盎然,入情入心。
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仅仅需要学生运用大段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念,除了这种关乎内容和语言的维度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学生口语交际过程的方式和情趣上入手,从而丰富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最终达到丰富学生的表达素养。
三、紧扣资源,在话题中深化体验认知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任何一个话题只要深入探究,就会演变成许多意想不到的话题。因此,教师对这种动态生成性的资源进行灵活有度的处理,只要其没有脱离口语交际的主题,就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口语交际由原本的“独白式”训练转向“对白式”的争鸣形式上去。
例如在在涉及到文蚊香的广告“默默无蚊的选择”时,很多学生都被这种巧妙的借用手法所吸引,认为这样的广告简洁、好记,最精妙的是与蚊香的作用息息相关,体现了“无蚊”的功效;但随后,也有少数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好好的一条成语,却被改动一塌糊涂,这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会形成一种误导。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教师并没有直接判断谁对谁错,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直接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平等民主的表达自我的平台,引领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采用擂台赛的方式,“看看哪一方说得有条理、有力量”?在学生深入、激烈的辩论后,教师对这一动态性的生成资源进行点评:借用是一种智慧,广告的目的就是要广而告之,适当借用是应该;但这种借用不能以破坏传统文化为代价,应该保护和呵护祖国的文化,给每个未成年人一个正确、良好的文化环境,应该成为广告创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了歧义,但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歧义其实与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并没有背离。因此,教师并没有制止,而是不断地煽风点火,将口语表达由独自一个变成了群体辩论。
总而言之,“漫话类”口语交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实际,引领学生关注话题内容,在参照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口语交际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2]王琼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3(8).
[3]王琼武.影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