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究写景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作者】 韩杏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词鉴赏,作为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在高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考试大纲》在古诗词“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初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二是概括作者在文章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此纲可知,诗词鉴赏主要考查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此三者共同构成了古诗鉴赏,而表现手法在表达技巧中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纵观近几年四川对口高考的古诗词,几乎各种题材的诗词皆有写景句,作者在写景的诗词中采用各种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而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来看,他们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十分陌生。由此可见,探究写景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考;写景诗词;表现手法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长廊里,唐诗宋词是其中的两朵奇葩,它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们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它们风采多样,如层楼巨厦,画栋雕梁;它们如五谷丰登,养育万方。一代代诗词人如能工巧匠,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成就了中华诗词的震古烁今。也因此,古诗词在高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于学生而言,鉴赏古诗词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和含蓄的特征,抽象化系统化的理性意蕴,以及隽永的情感,成了学生古诗词鉴赏的“拦路虎”,其中尤以写景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最甚。
  纵观近几年四川对口高考的古诗词,几乎各种题材的诗词皆有写景句,而对于表现手法的辨析是我校学生最为陌生的。为此,笔者将以近几年高考题中古诗鉴赏为模板,浅析古典诗词中写景诗句表现手法的运用。
  一、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语有云:诗言志,歌永言。无论诗词如何精炼含蓄,无论作者想要表达何种感情,总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向我们传情达意。而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正侧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等。
  二、常见表现手法的运用
  (一)正侧结合
  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它是最主要的描写手段,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或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事物、人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如2015年四川对口高考古诗鉴赏《夜雪》中,“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第一句,从触觉角度感知衾枕之冷,可见雪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之明,说明雪大、雪深;第四句从听觉角度闻折竹之声,可知雪重。诗人便是借着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把诗人谪居之时的孤寂之情,彻夜难眠之态描绘的淋漓尽致。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在其《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三)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远近结合一般是对一个画面先进行远处的描写概括,再细致的描写其中的某一个景物。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陈师道《登快哉亭》“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首联近景,描绘城下,见到一条盘旋曲折的江水绕城而流,泉水冲激乱石,发出哗哗的响声。又以流动的江、泉,在静止的城、石中流淌,加以诗人的视线是从高向下,既有大境,又有小景,突出了江水的曲折与泉水飞溅的美感。二三联远望,写远山暮霭、飞鸟云朵。诗由黄昏景色、远山暮霭,又捕捉到飞鸟与云朵,说鸟儿急急飞翔,云儿自在漂浮。本诗诗取境高远,有意创造幽寂静阒的环境表达了诗人悠闲自乐的胸襟与意趣。
  (四)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即把眼之所见与耳之所听结合起来,借以表情达意。
  滕宾在《【中吕】普天乐?淡烟迷》借助淡霭迷蒙,远山青翠,西风中菊花绽放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残余的晚霞像锦缎一样鲜亮美丽的视觉角度,和大雁鸣叫,猿猴望月长啸的听觉角度,视听结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表达出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其归隐的愿望。
  (五)声色结合
  声色结合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柳宗元《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运用了声色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一个清廖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了作者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
  综上所述,写景诗词里表现手法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只有掌握了常见的表现手法,才能在古诗词鉴赏中精准识别,有的放矢,避免因无处下笔而引起的恐慌心理。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为抒情,景情不可分割,学生也唯有准确解读了景语后才能上升到情语,从而正确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