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红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红商”
【作者】 兰 梅
【机构】 陕西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形式、文学艺术形式和精神形式。延安作为党和革命前辈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具有悠久历史,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大力开展了“红色教育”,挖掘整理延安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红商。”
关键词:红色资源、红色教育、红商(revolutionary quotient[RQ])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育人。习近平在给全国第八次少代会的贺信中嘱咐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但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革命岁月不是很熟悉,缺少担当大任的气魄,也存在着怕苦怕难的思想,他们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念。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红色教育,在智商、情商之外,培养提升学生的“红商。”
一、在参观革命旧址中了解红色历史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学习红色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奋斗史,就等于从一个侧面认识了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国情。因为,在延安13年代光辉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知灼见,伟大的延安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等等。通过学好这段红色历史,我们才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每年,学校组织家长代表和同学们远足,去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旧址参观“七大”会址,领导人旧居。全程3-6公里,只许带水徒步。孩子们在行进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有的孩子在活动将要结束时说:“我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还有的说:“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有的家长表示,虽然居住在延安,但对这些红色历史并不清楚,在活动中,了解了历史,拉近了师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为自己用延安精神来指导教育孩子提供了知识积淀。
二、在义务讲解中培养红色责任担当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责任担当”是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之一。
从1992年开始,学校成立了“讲解团”,利用节假日,在延安各革命旧址点进行义务讲解。这个活动迄今已坚持了25年。有40万人次的游客听过孩子们的讲解,从圣地少年的讲解中学习感受延安精神。讲解团员要经过背稿,仪态指导,实地演练,实习接待,考核上岗后才能拿到“小小讲解员”的工作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细心热情地服务于游客,培养了很强的责任意识。
三、在综合活动中提高红色艺术修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依托社会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开放的相关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鼓励、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双百方针”,指导了文艺工作的方向,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这些作品弘扬着民族正气,凝结着革命热情,是新时代的少年精神成长的营养。
作者所在学校举行“纪念毛泽东诗词朗诵”“红色故事会”“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纪念毛泽东诞辰主题活动”,挖掘整理红色的艺术作品,创编了以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龙”为原型的舞台剧等。孩子们颂红诗,唱红歌,跳红舞,说红书,演红剧,映红心。在受到革命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对红色艺术作品的热爱与熟悉。使得学生与红色文化更进一步。
四、在红色劳动实践中锻炼生存技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可以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我们设计了“红色趣味劳动比赛”打背包——爬雪山——过草地——打草鞋——大生产,几个项目比赛下来,学生对红军长征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的红色实践基地进行劳动体验,替农民掰玉米,挖红薯,锻炼生存技能。
从知识储备、责任担当、艺术修养、实践技能等方面切实抓实抓好学生的各项活动,才能有效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守好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为孩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培养“红商”,应对未来,使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红色资源、红色教育、红商(revolutionary quotient[RQ])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育人。习近平在给全国第八次少代会的贺信中嘱咐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但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革命岁月不是很熟悉,缺少担当大任的气魄,也存在着怕苦怕难的思想,他们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念。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红色教育,在智商、情商之外,培养提升学生的“红商。”
一、在参观革命旧址中了解红色历史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学习红色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奋斗史,就等于从一个侧面认识了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国情。因为,在延安13年代光辉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知灼见,伟大的延安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等等。通过学好这段红色历史,我们才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每年,学校组织家长代表和同学们远足,去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旧址参观“七大”会址,领导人旧居。全程3-6公里,只许带水徒步。孩子们在行进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有的孩子在活动将要结束时说:“我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还有的说:“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有的家长表示,虽然居住在延安,但对这些红色历史并不清楚,在活动中,了解了历史,拉近了师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为自己用延安精神来指导教育孩子提供了知识积淀。
二、在义务讲解中培养红色责任担当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责任担当”是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之一。
从1992年开始,学校成立了“讲解团”,利用节假日,在延安各革命旧址点进行义务讲解。这个活动迄今已坚持了25年。有40万人次的游客听过孩子们的讲解,从圣地少年的讲解中学习感受延安精神。讲解团员要经过背稿,仪态指导,实地演练,实习接待,考核上岗后才能拿到“小小讲解员”的工作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细心热情地服务于游客,培养了很强的责任意识。
三、在综合活动中提高红色艺术修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依托社会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开放的相关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鼓励、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双百方针”,指导了文艺工作的方向,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这些作品弘扬着民族正气,凝结着革命热情,是新时代的少年精神成长的营养。
作者所在学校举行“纪念毛泽东诗词朗诵”“红色故事会”“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纪念毛泽东诞辰主题活动”,挖掘整理红色的艺术作品,创编了以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龙”为原型的舞台剧等。孩子们颂红诗,唱红歌,跳红舞,说红书,演红剧,映红心。在受到革命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对红色艺术作品的热爱与熟悉。使得学生与红色文化更进一步。
四、在红色劳动实践中锻炼生存技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可以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我们设计了“红色趣味劳动比赛”打背包——爬雪山——过草地——打草鞋——大生产,几个项目比赛下来,学生对红军长征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的红色实践基地进行劳动体验,替农民掰玉米,挖红薯,锻炼生存技能。
从知识储备、责任担当、艺术修养、实践技能等方面切实抓实抓好学生的各项活动,才能有效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守好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为孩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培养“红商”,应对未来,使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