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知遇教研 成长与共
【作者】 薛章伟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关键词】
——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的叙事
“使沙漠变得这样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眼井”。一眼井,是希望,更是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蕴藏着一个教师内心深处的觉醒,从自然发展到自主发展、从阶段发展到持续发展、从混沌状态到教有主张、从追求卓越到享受幸福……行走在教研路上,我愿插上翅膀、贴地飞行,做一位步入新境的觉醒者,不断求索,丰盈人生。
一、初遇教研,做一位守望“麦田”的稻草人
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附近有一片麦田,每每麦子成熟,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而起,稻草人也随风舞动,他手上的扇子和彩带除了有收获的欣喜,还有他守护成果的责任。2009年的夏天,我以一名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分配到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我的人生道路第一次与教师培训联系在一起,2019年的夏天,县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我有幸成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在我心目中,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是学科的“领头雁”,需要较强的课程改革前瞻意识,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对学校教学能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组织学校进行教改实验。记得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来的东西”,我便怀有对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教育不是指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把知识融化在生命之中呈现出的意义。虽然是位教研新兵,我在内心深处依然萌发积极向上的力量,把自主发展看成是一种需求、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人生如果没有方向,就像随波逐流的小船,注定到不了理想的彼岸,让自己有持续精进的动力,由内向外地重构自己,完成自我蜕变,守住教育的初心,像稻草人一样,永远扎根在麦田,不论寒风酷暑、刮风下雨,都以守候麦田为己任。
二、深耕细作,做一位教学改革的引路人
记得2019年9月第一次以教研员的身份参加县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工作会议,发现我县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评价模式单调、学生学习路径单一、学习程度浅薄等问题,不禁为此感到着急。课堂应该是教育最深的地方,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思维方法的主阵地。如何从困境中突围?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如何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我带着困惑与思考行走在初遇教研路上,一直在寻找撬动课堂变革的支点。教研员应该站在先进教育教学文化的高度去思考学科教师的课堂,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课堂,为学科教师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教师评价学生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教研员耕耘的工具应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为此,我订阅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博览》等杂志,关注教学研究类公众号,还广泛查阅各类构建高效课堂的书籍。大量的阅读,使我对不少宏观、微观的课堂教学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学者傅国涌曾说过一段话:“光阴易逝,人生也会逝去,但相遇不会逝去。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一定会结出加倍的果实。”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夏雪梅博士《项目化学习设计:学科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专著,犹如久旱逢甘霖,“让孩子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这句话久久震撼我的整个心灵。我心急如焚地阅读完夏雪梅博士关于项目化学习的整套书籍,一段时间的静心阅读、深入思考,瞬间的顿悟让我如“觉醒”一般,灵感思如泉涌,由内而外的改变。我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从单元整体视角梳理知识模块入手,研究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理念、学生核心素养”等方法路径。如何带着教师研究学科项目化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团队,2020年上半年组建成立小学信息技术工作坊,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目标,以“课堂实践”为研究阵地,专注于“学导式”教学环境,让有想法的积极向上的老师在这里共同成长。发挥工作坊效应,成立备课小组,开展同课异构,提倡每组形成单元主题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从不同课型入手,每组每人设计一节独具特色的精品课,通过磨课不断予以提升、完善,力求全体教师都能较好地掌握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个性课堂,从此开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三、立研明道,做一位专业发展的领跑人
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依我之见,教研也是如此,“教精其术”是教研员第一境界,“教明其道”是教研员第二境界,而“立研明道”是教研员第三境界。
今年四月份我负责《单元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省级立项成功,课题立足于小学信息技术,从宏观角度把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真实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以期学生实现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维的迁移。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对真实而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关键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能力,在驱动型问题的指向下,解决相关问题,用项目成果呈现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深度理解。为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单元整合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以课题为依托,2021上半年组织开展“项目化学习”课堂教学研讨、核心素养下的说课试课评比、单元视角下项目化学习案例评比、学习评价主题教研等活动。
2021年四月份温州市举办义教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课堂教学展示暨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研究项目组活动,积极选派工作坊成员林婷婷教师参加市级展课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最终把教材锁定到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初始人工智能单元第九课《文字识别》。人工智能单元课题从初始人工智能、文字识别、人脸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综合应用到人工智能安全伦理。如何让孩子通过了解与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去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双减”背景下,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学生学习好自己本学科的课程,把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通过运用人工智能,让每个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减轻自身的学习压力,改变学习心智模式。基于这样的情境,最后拟定本单元的项目驱动性问题——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你成为学霸。
在《文字识别》磨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喜欢“扶着”孩子走,给学生留白,思考的时间太少。在课堂中,我们要通过搭建学习支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与展示,让学生主动学习、反思学习、思维可视化。那么课堂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表达,促进学生整理思路,外化思维时;需要分享,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加深理解时;需要互助,促进学生有效练习,提高水平时;问题的难度较大、学习材料有限,需要合作才能解决时。
教师必须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基于学生的真实情境,确定本节课的驱动型问题与子问题。一次次的磨课与讨论,最终编制《文字识别》导学评价单,设计了“基础性任务、挑战性任务、探索性任务”三阶学习任务,构建“问题激趣初探感知、分层对比质疑猜想、借助素材探究运用”的教学模式,采取“感知徽章、求是徽章、探索徽章”的过程性评价。12月9日上午,林婷婷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主题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文字识别》的直播课,让孩子们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让兴趣与思维成为孩子们翱翔信息世界的双翼。在此次活动中,也欣喜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三阶十环”校本研修模式,改进教师行为,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想明白、说清楚、改到位、做出来”,探索了“从一节课迁移到一类课,再到形成典型课例作品”教学研究路径,见证了我县教师课堂教学的进步,也希望老师们在教学路上能不断创新,砥砺前行。
四、共读互学,做一位专业阅读的点灯人
如果缺少阅读,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中缺少阳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要从“想”迈出关键的一步,到达真正“做”的层面,需要有一个“学习理论——更新理念——形成风格——建立信念”的过程。我始终认为教育必须有理想,理想越高发展越快,没有理想的教育是走不远的。我立志向教育大师学习,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努力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学设计原理》《未来教育重塑研究》《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教育专著,每天坚持阅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等报刊杂志,并做读书笔记和随感,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为带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智慧,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共性问题,实现教师专业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组建阅读团队,开启“相约周五、共读互学”项目,进行试点突破,力求为带动教师阅读探索方法路子。2021年7月7日上午,主题围绕夏雪梅博士《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际》一书,阅读团队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交流分享,全体成员带着自己的思考与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对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全程评价”等六个维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阅读一本书,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同,读出的内容就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阅读沙龙与交流活动,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汇,焕发出新的生机。由衷为他们的拔节成长而感动,期待他们如雨后春笋般向上崛起,羽翼更加丰满,成长更加迅速。我愿做阅读点灯人,传递阅读价值,让心灵找到方向,点灯阅读,追光远行。
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又深。”教研探索亦如此,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以此为起点,一路求索,以谦虚的态度博采众长,以更高远的视野放眼未来。插上翅膀,贴地飞行,将是自我行走的最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