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采薇》的前世今生

【作者】 周 毖

【机构】 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诗经名句教学随想

  毫无疑问,我在课堂上关于《诗经·采薇》(节选)的“前世今生”的设计消除了年代久远的障碍,引起了学生老师的共鸣,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把《诗经》名句深深地种在了学生的心里。这“前世今生”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语文课程改革让原本认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内容提前进入小学生的视野。节选自《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属先秦时期的诗歌,却出现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只不过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安排在诗歌综合实践单元。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方式是读两遍一带而过,比略读课文更简单。可是这几句诗意境那么优美,含义那么丰富,我偏偏又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我实在不忍这样点到为止。
  之所以我想打破常规,细说由来,是因为长备课的文学积淀给了我信心。记得我初次接触这几句诗是在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一读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立马被韶华易逝、青春不在的情感控住了。只觉得从春跳跃到冬的时间跨度,两种特别有季节特征的景物那么美,却又有一种淡淡的愁漫上心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走过了不同的人生历程,很多时候会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期而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感慨油然而生。丰富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了:此诗句不只是文人的文学情怀,他适合学生、商人、打工族、游子……共同的生命流失感成就了一曲千古绝唱。我有一种想传递“生命流失感”的冲动;我想带领孩子们一起去听听来自前世的前世,落在时间河流彼岸的民歌;我想告诉孩子们,《诗经》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于是,我以“借景抒情”的手法为主线,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一、体会戍边战士久战不归,借景抒情的感慨。二、感受“借景抒情”手法的传承魅力。三、用“昔我往矣……今我来思……”的句式借景抒情。因为第一部分讲述了诗句的来龙去脉,又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归结为“前世”。后面两部分是在《诗经》的影响下对“借景抒情”手法的传承和运用,所以归结为“今生”。然后顺着诗句的身世学下来。
  由于《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离我们的年代太久远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都很有限,深入浅出确实不容易。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激趣设计。当孩子们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之后转入理解诗歌内涵时,我设计了一张身世名片:“我”出生于2000多年前的《诗经》王国,属“雅”族部落,名字叫“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我全身最亮丽的部分,被誉为《诗经》里最美的诗句之一,因此广为流传。这张名片让孩子感觉在看古装剧一样,瞬间拉近了距离。当孩子们无法与戍边战士的生活对接时,我以戍边战士久战不归,乡愁无解的情绪为契机,还原当时情景设计了配乐引读:如:十年过去了,好想好想回家看上一眼,哪怕只一眼,可边防驻地经常变换,连捎封信都很困难,他只能感慨。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间的流逝,回不去的无奈堆叠起来,戍边战士只能借出征时家乡那依依多情的杨柳和眼前霏霏的雨雪来不断感慨生命的流失,从而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诗句的前世到此一清二楚。
  当要讲解“借景抒情”的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即今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后来,借景抒情的手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沿用至今,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然后从唐诗中找出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出的经典诗句进行感情朗读。如: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朗朗的诵读中,孩子们自然沉浸到“借景抒情”的意境之中去了。在模仿写句,学以致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也能用“昔我往矣……今我来思……”的句式感慨人、事、景、物的变化吗?试一试。孩子们经过思考,居然在课堂上即兴写出了让我感到“惊艳”的诗句,如:生1:昔我往矣,柳绿花红。今我来思,大雪纷飞。生2:昔我往矣,树林葱葱。今我来思,落木萧萧。生3:昔我往矣,鸟啼虫鸣。今我来思,风刀霜剑。生4:昔我往矣,青丝缕缕。今我来思,白发苍苍。
  显然,我这个想传递“生命流失感”的冲动是对的。孩子们又增加了一次走进国学经典的机会。我为自己没有拘泥于“久远、高深”等字眼而感到庆幸。因为我们在孩子古文化启蒙的阶段,大胆的尝试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如果紧紧抓住“一念”不放,并用心做下去,很可能会有喜出望外的收获,既快乐了学生又幸福了自己,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