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赋能教学高效发展
【作者】 张 磊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综合试验区第一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策略研究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意见》和市、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有效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现代化,结合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实际,做了以下工作。
一、充分发挥团队共研、骨干示范的力量,保障工程的有效实施
1.建立核心团队,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校长领衔,业务副校长,教务处所有领导全员参与,并且管理团队的所有成员均担任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提供了保障。
2.成立了区级2.0学科指导团队
通过个人报名、学校审核、区工程办评选的方式,评选出我校12名教师为全区2.0学科指导教师。
3.选拔校级2.0种子教师团队
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组内进行的教师信息技术2.0公开课,综合考察、评定,选拔出本组的“种子”教师。
种子教师精心备课,为探讨如何更加高效地让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打造一节全校示范课。
全体教师在学习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融合基础上,进行全校信息技术2.0公开课展示活动。
二、确立2.0信息技术平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主题研修目标
【基本绩效目标】
1.每个教师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50%。
2.教师完成个人研修计划和总结,完成微能力点的相关考核材料。
3.每个教师提交1份研修计划和研修总结。
4.每个教研组至少打造一节学科信息化教学示范课。
【可选绩效目标】
面向教师:
1.全体教师在对应选项中选择3个微能力点,自主学习并完成对应学习作业。
2.中青年教师每学期确定至少一项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自己的微能力增长要点,在工作中进行长期有效使用,以课例的形式进行展示。
3.种子教师每学期提供一次与某项微能力点相关的引领活动。
面向学生:
1.中高年级在教师推荐的平台、公众号等,自主选择网络资源进行检索。
2.低年级能够观看教师指定的网络信息内容。
面向学校:
1.学生学业水平的整体数据的可视化解读及呈现。
2.家长满意度测评达90%以上。
3.学校每学年发表不少于2期公众号专题报道。
三、加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形成了三级培训模式(外出培训,校级培训,帮扶培训)。
1.外出培训:外派骨干教师参加烟台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市县级专家培训,会后又为全体教师进行了二次培训,效果显著。
2.校级培训:学校县级专家教师在全校教师进行了工程指导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解读与路径规划》,主题培训《微课制作方法》《希沃白板使用技术培训》等,通过培训老师们收获颇丰。
3.帮扶培训:老中青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骨干教师运用技术变革教学,年轻教师应用技术创新教学,老教师运用技术改善教学,针对信息技术薄弱的年龄偏大的教师采取1对1帮扶培训,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
(二)形成了三层教研模式(备课组层面教研,教研组层面教研,学校层面教研),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1.备课组层面教研:每个备课组从课堂实践入手,围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3+3”课例打磨模式研究课堂。通过三次讲课(种子教师选拔课,种子教师示范课,全体教师展示课),三次研讨,探究各微能力点在教学中的应用,提炼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实践策略,同时也提出各自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2.教研组层面教研:各教研组长将本组的经验和问题,在教研组中进行交流展示,在思维碰撞中若干课堂教学金点子浮出水面。比如,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五大策略”:问题引领,表格指导,追问推进,合作启迪,拓展延伸;提升合作互学实效的“关键要素”:巧分工、善表达、会倾听、敢质疑……这种教研方式注重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常态化应用,认真总结和梳理学习的经验,把经验总结作为推进的模式,实现了学科教学学习新方式的突破。
3.学校层面教研:学科之间的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等都是相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会给教师带来更多、更广、更灵动的启发。因此,校级教研活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元合作交流:精品课例全学科展示,经验做法全学科分享,问题困惑全学科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中得以共享、深化、吸收,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也在研究中实现了自我专业成长。
四、初步探索出适合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经过对各平台的比较、试用,初步在校园内推广使用了学乐云、希沃白板、鸿合爱学、翼课网、洋葱数学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借助微课、平板电脑、实时投屏、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做合一,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