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抓实学校一日常规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作者】 刘忠银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柏溪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孩子建立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的常规教育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一日常规体系,抓实学校一日常规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关键词:一日常规;小学;良好习惯
小学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充分强调了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对于儿童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大力推进“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活动,学校要着重抓实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一、学校一日常规的重要性
良好的一日常规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小学校园一日常规呢?小学校园一日常规就是小学生每天在学校需要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学生就没有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维持各个环节秩序而影响课堂质量;反之,一个班级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形成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为孩子良好的习惯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二、学校一日常规的意义
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长辈都极度溺爱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过度照顾,以至于使这些孩子一直没有机会学会自理。相当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使那些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孩子学会自理,这样孩子才能够面对接下来的成长。小学的常规教育不止是使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更加合理、更加健康地生活。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日后的成长,通过小学校园的一日常规教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友好相处
一日常规教育能够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想要取得教育成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的情况下,教师也在慢慢积累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离开家进入学校,告别父母开始群体性的生活,那么老师就成了孩子在学校的父母,不管是学业上的教导还是生活上的指导,小学教师一直就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所以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依赖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相处模式。
3.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就意味着进入了集体生活,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进行生活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这也是进行一日常规教育的原因之一。一日常规教育有利于孩子养成纪律意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纪律意识,不断地放任自流,那么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所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一日常规是纪律性在生活上的一部分表现,通过对学生在生活细节上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团体生活。
三、抓实学校一日常规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
(一)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学生们往往爱模仿老师的言行,把老师当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言行,符合教育要求。由于教师地位的特殊性,教师本人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不仅会模仿教师有意表露出来的行为,也会模仿教师无意中显露出来的行为。因此,教师的言行一致,且符合常规教育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实际。有些教师之所以无法自如地把握、控制好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与教师不了解教育规律、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有关。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了解并能自如地运用教育规律,避免由于强化不当而产生不良的完全无意教育。
(二)重视在校园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每学期开学伊始,班主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比如按时到校,不要在路上停留、玩耍;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同学互相问好;升旗时脱帽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敬礼姿势正确;做操时集合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做操动作到位、有力;预备铃响,学生迅速进教室,在课桌上安放好学习用品,认真听讲,敢于思考,踊跃发言,能质疑问难,声音响亮,讲普通话,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课间休息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做有组织的课间活动,不在教室里、走廊、校园里追逐、奔跑打闹;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及各种设备,不乱涂、乱刻桌椅;放学回家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放学后不得私自在学校逗留,不在马路上闲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听从长辈的教育,做文明的小学生。这一系列常规的训练,就能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班级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生活德育评价手册上的在家、在校的要求具体化,制定班上的一日常规。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要求他们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会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同时,针对儿童上进心强的特点,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习惯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当下一代能够健康良好地生活,国家的基石才坚固,国家的未来才更加有希望。孩子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在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可能,俗语说:想要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所以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及时地进行一日常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也应重视常规教育,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作出贡献。
关键词:一日常规;小学;良好习惯
小学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充分强调了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对于儿童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大力推进“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活动,学校要着重抓实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一、学校一日常规的重要性
良好的一日常规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小学校园一日常规呢?小学校园一日常规就是小学生每天在学校需要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学生就没有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维持各个环节秩序而影响课堂质量;反之,一个班级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形成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为孩子良好的习惯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二、学校一日常规的意义
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长辈都极度溺爱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过度照顾,以至于使这些孩子一直没有机会学会自理。相当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使那些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孩子学会自理,这样孩子才能够面对接下来的成长。小学的常规教育不止是使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更加合理、更加健康地生活。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日后的成长,通过小学校园的一日常规教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友好相处
一日常规教育能够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想要取得教育成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的情况下,教师也在慢慢积累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离开家进入学校,告别父母开始群体性的生活,那么老师就成了孩子在学校的父母,不管是学业上的教导还是生活上的指导,小学教师一直就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所以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依赖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相处模式。
3.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就意味着进入了集体生活,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进行生活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这也是进行一日常规教育的原因之一。一日常规教育有利于孩子养成纪律意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纪律意识,不断地放任自流,那么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所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一日常规是纪律性在生活上的一部分表现,通过对学生在生活细节上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团体生活。
三、抓实学校一日常规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
(一)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学生们往往爱模仿老师的言行,把老师当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言行,符合教育要求。由于教师地位的特殊性,教师本人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不仅会模仿教师有意表露出来的行为,也会模仿教师无意中显露出来的行为。因此,教师的言行一致,且符合常规教育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实际。有些教师之所以无法自如地把握、控制好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与教师不了解教育规律、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有关。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了解并能自如地运用教育规律,避免由于强化不当而产生不良的完全无意教育。
(二)重视在校园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每学期开学伊始,班主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比如按时到校,不要在路上停留、玩耍;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同学互相问好;升旗时脱帽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敬礼姿势正确;做操时集合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做操动作到位、有力;预备铃响,学生迅速进教室,在课桌上安放好学习用品,认真听讲,敢于思考,踊跃发言,能质疑问难,声音响亮,讲普通话,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课间休息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做有组织的课间活动,不在教室里、走廊、校园里追逐、奔跑打闹;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及各种设备,不乱涂、乱刻桌椅;放学回家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放学后不得私自在学校逗留,不在马路上闲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听从长辈的教育,做文明的小学生。这一系列常规的训练,就能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班级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生活德育评价手册上的在家、在校的要求具体化,制定班上的一日常规。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要求他们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会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同时,针对儿童上进心强的特点,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习惯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当下一代能够健康良好地生活,国家的基石才坚固,国家的未来才更加有希望。孩子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在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可能,俗语说:想要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所以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及时地进行一日常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也应重视常规教育,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