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门槛分值+代表成果+分类评价”的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 苏晓锋

【机构】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 要: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将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工作如火如荼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不重视教育教学实绩、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顺应改革需要,以师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评价导向,探索出一套“门槛分值促实绩、代表成果见水平、分类评价促发展”,富有时代特征、彰显高职特色、体现机电水平的教师职称评价改革实践模式,解决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有效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门槛分值;代表成果;分类评价;职称评价;实践探索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总体方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
  近几年,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主管部门将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各地高职院校也陆续推进教师职称评审改革,自主组织有序开展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实践,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意义。但是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一、当前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唯”现象尚未完全破除
  2020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从政府的《指导意见》可以推断出,“五唯”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实际上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中延续过往政府主导评价的做法,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有些学校依然把论文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核心指标,把论文项目所代表的科研凌驾于教学之上,忽视教师主责主业,忽视高职院校发展的真实需求。
  (二)教育教学实绩不够重视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注重对履责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实际贡献的评价。”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决定了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的鲜明特征,但实际上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普遍存在忽视能够体现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业绩项目,忽视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绩,片面的关注论文项目等科研代表成果。
  (三)职称评审标准单一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在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评审时,从注重品德到注重德才兼备,再到以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为要,最终演变成以论文、著作、项目和获奖数等为重,这种统一的标准便于政府进行职称评审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职称评审的过程公平和标准公平。随着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可根据特色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各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差异,存在着相关人事制度改革缓慢,不具备承接自主评审的能力,导致有些学校简单照搬兄弟院校职称评审办法或者简单用一套标准评审所有教师,忽视了不同类型教师之间能力及业绩差异,不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已经成为共识,单一的评审标准逐渐难以适应不同类型高职院校教师的差异性,实质性的职称评审公平很难保证。
  (四)评审工作信息化支撑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在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评审时,一般都建有较为完善的申报评审系统,方便教师申请和专家评审。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普遍存在没有职称申报和评审系统的情况,导致教师申报填表、业绩审核、评审工作过程复杂,工作量大且繁重,给申报人员和工作人员均造成较大困扰,客观上也影响到职称评审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五)评审专家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后,面临的较大问题就是评审专家不足的问题。评审专家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评审质量和水平,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评审时因其地位可以方便使用省内外专家资源,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后,由于本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有限,单独建设高水平专家库相当困难,即使可以委托兄弟院校征集专家资源,但受制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全面了解专家的水平及研究方向是否满足本校评审需要。
  二、当前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尚不足
  “放管服”改革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主要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学校仅需完成资格审核、材料审核、推荐等工作即可。改革后,高职院校需要自己组织评审工作,完成一系列诸如制定评审方案、成立评委会、自主评审等工作。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长期依赖政府职称评审,一些高职院校尚不具备现代职业大学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具备完全承接住自主评审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一是没有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为学校职称自主评审保驾护航,二是在顶层设计环节未统筹考虑人事制度改革与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等工作,造成职称评审与其他人事改革相脱节,三是没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称评审工作专业队伍。缺乏制定评审标准、自主评审的管理能力,往往会按照省级指导性标准执行或沿用以往省定的评审标准和方法,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盲目效仿其他高职院校的评审标准和方法,导致出现不能很好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相关政策、存在“五唯”、不重视教育教学实绩、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本校教师职业不能高质量发展。
  (二)政府“放管服”后指导和服务尚需提高
  “放管服”改革后,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具备成熟的自主评审条件,尚有部分高职院校因为种种原因未启动职称自主评审或采用联盟方式开展评审工作。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评审工作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以及评审专家及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有指导各个高职院校如何制定本校职称评审办法,对各个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工作有监管和督导,但是在系统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指导服务还不够,比如各院校独立建设评审专家库非常困难,如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建立一个公用的专家库提供给各高职院校使用,可有效的解决专家队伍建设的难题;再有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专门组织职称评审相关业务培训研讨,帮助各高职院校逐步建立其工作人员队伍,提高院校自主评审工作能力。
  三、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称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顺应改革需要,深化教师职称评价改革,以师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评价导向,创新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提高教师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充分发挥教师职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出一套“门槛分值促实绩、代表成果见水平、分类评价促发展”,富有时代特征、彰显高职特色、体现机电水平的教师职称评价改革实践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坚守育人初心,深耕专业教学,聚焦人才培养,专注科学研究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外在的论文、科研项目和科研到款额。
  (一)门槛分值促实绩
  切实破除“五唯”顽疾,摒弃唯论文、唯科研项目等相对单一的评价标准,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开展综合性评价,切实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导向,正确引导教师全面参与学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教师的职称评审业绩成果分为“师德风范”、“教育教学”和“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部分并进行综合量化计分,总分200分,其中“师德风范”30分、“教育教学”85分、“科研和社会服务”85分;设置各系列、各级别申报门槛分值,达到门槛才受理申报,比如申报教学研究系列正高级门槛分值为100分、副高级为80分;申报人员要达到门槛分值就需要在师德风范、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对教师的要求。通过设置门槛分值,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参与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各类工作,彰显职业教育本色。
  (二)代表成果见水平
  教师职称评审,关键是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作出科学的评价。事实上,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经费规模等都是评价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职称评审的唯一依据,无疑是不科学的。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改进教师职称评价,坚持突出质量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重点评价教师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全面地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作出科学的评价。教师申报教学、研究、实验、图书系列职称时需提供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代表性成果,申报中级须提交不少于3项代表性成果,申报副高级须提交不少于6项代表性成果,申报正高级须提交不少于10项代表性成果。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增加技术创新、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代表性成果,切实破除“唯论文”“唯项目”的导向,评审中将各类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重要考量标准,切实防止简单量化倾向。
  (三)分类评价促发展
  教师职称评价改革,重点在“破”,难点在“立”,要实现评价机制创新,就必须遵循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分类评价,避免“一刀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把教师按照岗位类型、专业门类、研究类型等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评价不同类别教师的能力、实绩和贡献。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把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科研及社会服务为主型,单独设置学生管理类和思政教学类评审标准,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评价。教学为主型职称评审中侧重对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成效等方面的评价,对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研成果的要求相对较高;科研及社会服务为主型职称评审中对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业绩要求较高,重点关注科研成果创新性、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相对于教学为主型职称评审,也要求教学工作有一定业绩但是考核要求不如教学为主型的高。通过实行分类评价,能够引导和激励教师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实现特色发展,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四)系统建设做支撑
  “放管服”改革后,学校主动筹划,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建设职称评审模块,系统主动对接教务、科研等信息管理系统,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量、团队业绩、人才培养业绩、科研业绩、社会服务业绩等信息推送到职称评审模块,简化办事流程,简化教师填报,方便二级部门审核,方便专家评审,实现了“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也全面提高了学校职称评审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学校牵头并联合省内30余家高职院校共建评审专家资源库,覆盖下放到学校的四个评审系列全部专业,专家资源基本满足各专业评审需要,为实现高质量自主评审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支撑。
  (五)综合改革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在深化教师职称评价改革这场硬仗中,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认真用好下放的评审权,坚持立德树人,以师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评价导向,通过设置门槛分值、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实行分类评价,充分发挥职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形成了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职称评价机制,形成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改革的机电范式;改革实施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内生发展动力与人才创新活力,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得到了极大释放,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不断提升,教师成长的同时也助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相继获得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等荣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A].2017 -03-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2020-10-13.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0〕100号)[A].2020-12-31.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EB/OL].http://www.moe.edu.cn/s78/A04/s7051/201001/t20100129_180698.html.2010-01-29.
  [5]杨红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评论,2021,(1):126-130.
  [6]罗慧芳.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经济师,2020,(9):209-210.
  [7]张卫军.政府放管服视域下高校职称“三自”评审制度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7):79.
  [8]牛风蕊.地方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的多元权力及其博弈[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119.
  [9]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47.
  作者简介:苏晓锋(1980-),男,河南禹州人,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经济师,硕士,2003年至今从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主要从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