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适切模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作者】 黄河军
【机构】 山东烟台理工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和范式较多,本文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专业进行试验对比研究,提出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适切模式;选择;实验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将是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提出了七方面二十项政策举措,再次提及: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业已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促进了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职业学校的发展,精准探究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适切模式意义重大。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遇到了运行机制不健全、实施依据不充分、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困扰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学校的有效实施。笔者针对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范式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依托省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对“订单式”等四种有代表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多条件的实验验证,以期为职业学校选择适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照。
二、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对比实验法,辅以统计法、调查法、问卷法等,整群选取相关专业同年级平行班参加实验,把实验项目分别运用于对比班级,实验结束后,以实验因子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对实验对象的调查统计资料来判定实验产生的实际效果。
1.实验方案设计
选取“订单式”、“2.5+0.5”、“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等四种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实验专业与方案对应关系,如表1。
表1 实验专业与方案的对应关系表
2.实验实施与数据采集
根据实验方案设计,将方案实施效果、学生接受认可程度、企业对学生满意程度、实用推广价值等指标作为实验因子,根据实验过程全部或部分评测。其中语、数、英三门课程及三门主干专业理论课程作为一个实验因子,称为六科平均成绩。
(1)“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选取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实施“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按入学成绩平均分成1、2两个班级,告知学生电子技术1班是“树研订单班”,三年后安排到树研光学(烟台)有限公司就业,称为远期订单班;入学一年后,告知电子技术2班学生属“浪潮订单班”,二年后到烟台LG浪潮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就业,称为中期订单班。同理,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1班设为强信机械科技(莱州)有限公司远期订单班,数控技术2班设为烟台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中期订单班。采集三年的踪观察记录与统计数据,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2)“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按相同要求在九个实验专业中各选取一个实验班级,将“2.5+0.5”培养模式分别应用于每一个班级。前两年半,学校聘请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给学生讲课,学生在校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研光学(烟台)有限公司、强信机械科技(莱州)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进行工学实习。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3)“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选取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等三个专业学生,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培养模式,对接山东弘宇机械有限公司等三家合作企业进行实验。三年中,校企双向介入,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工人,在学校与工厂、实训室与车间之间密切互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4)“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学校与莱州金岳汽车拨叉有限公司、山东康佰力水务设备有限公司共建生产型实训车间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实验选取数控技术4班、焊接技术2班学生,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学生既要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化工厂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实现了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实验结果见表5。
表5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分析
(1)“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一是订单班学生选择到订单企业就业的比率均显著提高,中期订单班学生的比率达72.86%,远期订单班学生的比率达90.88%。二是企业对订单培养的学生认可度、满意度比较高。由于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开始接收企业文化,提前知道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心理预期明确,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显著增强,专业技能准备充分,稳岗率较高;远期订单培养的学生均好于中期订单班培养的学生。该模式适用于企业用工集中、订单数量多的电子类产品生产企业;对用工分散、工种变化多的企业不宜采用。对远期订单模式给出“优先推广应用”建议。
(2)“2.5+0.5”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本模式的学生前2.5年在校学习,学习目标清晰,但工作岗位目标不明朗;学生第六学期参加工学实习后,随着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实践技能的需求明显增强,对未来岗位发展目标十分清晰。实验表明,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学前教育五个专业比较适合这一模式,对该模式给出“推广应用”的建议。会计事务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此模式收效一般。
(3)“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验表明,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可以提前知晓企业文化,以端正学习目标和就业思想,激发学好实践技能的积极性;而“校企双向介入”可以达到有的放矢培养人才,校企利用其优势,很容易促成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学前教育专业三个班级参与评测的八项指标中,全部达到最优,学生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就业率达到31.7%。对该模式给出“积极推广应用”的建议。
(4)“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验结果看,采用本模式的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早,学习和工作目标明确,学生六科平均成绩为77.1分,高于采用以上三种实验模式的学生成绩。由于学生工学实习时间充裕,专业技能掌握充分,岗位技能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学生深受企业关注。这充分说明,基于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彼此的满意程度都很高,以工代练的形式,促进了校企深层合作。该模式适宜于职业学校绝大多数专业,该模式给出“特别推广应用”建议。
三、实施建议
1.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条件,选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操作程序简单,企业归属感使得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经过工学实习后能够较好地掌握企业岗位的操作技能,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上岗的适应期,该模式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适用于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专业。“2.5+0.5”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程序固定,教学安排、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均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职业学校多数专业都可以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综合,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介入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获取的质量,适用于职业学校绝大多数专业。“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然结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该模式适用于职业学校所有专业。
2.校企合作共生共长,优选高层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结合的深度影响着工学结合开展的效度。职业学校按企业标准建设教学工厂,企业按职业学校标准建设培训教室,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是校企明智之举。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把“工厂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融合到一起,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达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国内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前校后厂,办学入厂”、“校内实训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工学结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交流,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着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等高层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制约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有效对接等一系列难题,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育人的目标。
3.立足专业发展,推进实施适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一次上岗率、就业稳定率,适合专门人才定向培养;“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学校目前常规教学安排模式基本匹配,被职业学校广泛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交叉互动的过程特征,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过渡选择;“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的新时代要求,是职业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际和发展规划,选择适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验提出实践和运用的建议,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
[2]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1-24
[3]黄河军,杨俊义.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教育,2009(16)
[4]张成涛.工学结合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28)
[5] 王新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工教结合”之见解[J].职业.2016(27)
[6]刘影,李曙光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8(18)
[7]罗瑜.学生参与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7)
[8]翟轰.校厂一体 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9]杜世禄.以基地“两化”为载体 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作者简介:黄河军,(1968.3—),烟台理工学校,硕士,正高级讲师,电话:18615032317,邮编:261400。主要研究方向:中职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教法改革、教学管理。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适切模式;选择;实验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将是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提出了七方面二十项政策举措,再次提及: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业已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促进了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职业学校的发展,精准探究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适切模式意义重大。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遇到了运行机制不健全、实施依据不充分、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困扰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学校的有效实施。笔者针对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范式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依托省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对“订单式”等四种有代表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多条件的实验验证,以期为职业学校选择适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照。
二、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对比实验法,辅以统计法、调查法、问卷法等,整群选取相关专业同年级平行班参加实验,把实验项目分别运用于对比班级,实验结束后,以实验因子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对实验对象的调查统计资料来判定实验产生的实际效果。
1.实验方案设计
选取“订单式”、“2.5+0.5”、“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等四种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实验专业与方案对应关系,如表1。
表1 实验专业与方案的对应关系表
2.实验实施与数据采集
根据实验方案设计,将方案实施效果、学生接受认可程度、企业对学生满意程度、实用推广价值等指标作为实验因子,根据实验过程全部或部分评测。其中语、数、英三门课程及三门主干专业理论课程作为一个实验因子,称为六科平均成绩。
(1)“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选取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实施“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按入学成绩平均分成1、2两个班级,告知学生电子技术1班是“树研订单班”,三年后安排到树研光学(烟台)有限公司就业,称为远期订单班;入学一年后,告知电子技术2班学生属“浪潮订单班”,二年后到烟台LG浪潮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就业,称为中期订单班。同理,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1班设为强信机械科技(莱州)有限公司远期订单班,数控技术2班设为烟台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中期订单班。采集三年的踪观察记录与统计数据,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2)“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按相同要求在九个实验专业中各选取一个实验班级,将“2.5+0.5”培养模式分别应用于每一个班级。前两年半,学校聘请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给学生讲课,学生在校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研光学(烟台)有限公司、强信机械科技(莱州)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进行工学实习。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3)“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选取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等三个专业学生,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培养模式,对接山东弘宇机械有限公司等三家合作企业进行实验。三年中,校企双向介入,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工人,在学校与工厂、实训室与车间之间密切互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4)“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
学校与莱州金岳汽车拨叉有限公司、山东康佰力水务设备有限公司共建生产型实训车间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实验选取数控技术4班、焊接技术2班学生,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学生既要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化工厂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实现了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实验结果见表5。
表5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分析
(1)“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一是订单班学生选择到订单企业就业的比率均显著提高,中期订单班学生的比率达72.86%,远期订单班学生的比率达90.88%。二是企业对订单培养的学生认可度、满意度比较高。由于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开始接收企业文化,提前知道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心理预期明确,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显著增强,专业技能准备充分,稳岗率较高;远期订单培养的学生均好于中期订单班培养的学生。该模式适用于企业用工集中、订单数量多的电子类产品生产企业;对用工分散、工种变化多的企业不宜采用。对远期订单模式给出“优先推广应用”建议。
(2)“2.5+0.5”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本模式的学生前2.5年在校学习,学习目标清晰,但工作岗位目标不明朗;学生第六学期参加工学实习后,随着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实践技能的需求明显增强,对未来岗位发展目标十分清晰。实验表明,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学前教育五个专业比较适合这一模式,对该模式给出“推广应用”的建议。会计事务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此模式收效一般。
(3)“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验表明,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可以提前知晓企业文化,以端正学习目标和就业思想,激发学好实践技能的积极性;而“校企双向介入”可以达到有的放矢培养人才,校企利用其优势,很容易促成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学前教育专业三个班级参与评测的八项指标中,全部达到最优,学生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就业率达到31.7%。对该模式给出“积极推广应用”的建议。
(4)“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验结果看,采用本模式的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早,学习和工作目标明确,学生六科平均成绩为77.1分,高于采用以上三种实验模式的学生成绩。由于学生工学实习时间充裕,专业技能掌握充分,岗位技能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学生深受企业关注。这充分说明,基于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彼此的满意程度都很高,以工代练的形式,促进了校企深层合作。该模式适宜于职业学校绝大多数专业,该模式给出“特别推广应用”建议。
三、实施建议
1.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条件,选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操作程序简单,企业归属感使得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经过工学实习后能够较好地掌握企业岗位的操作技能,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上岗的适应期,该模式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适用于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专业。“2.5+0.5”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程序固定,教学安排、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均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职业学校多数专业都可以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综合,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介入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获取的质量,适用于职业学校绝大多数专业。“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然结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该模式适用于职业学校所有专业。
2.校企合作共生共长,优选高层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结合的深度影响着工学结合开展的效度。职业学校按企业标准建设教学工厂,企业按职业学校标准建设培训教室,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是校企明智之举。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把“工厂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融合到一起,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达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国内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前校后厂,办学入厂”、“校内实训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工学结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交流,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着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等高层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制约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有效对接等一系列难题,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育人的目标。
3.立足专业发展,推进实施适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一次上岗率、就业稳定率,适合专门人才定向培养;“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学校目前常规教学安排模式基本匹配,被职业学校广泛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交叉互动的过程特征,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过渡选择;“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的新时代要求,是职业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际和发展规划,选择适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验提出实践和运用的建议,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
[2]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1-24
[3]黄河军,杨俊义.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教育,2009(16)
[4]张成涛.工学结合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28)
[5] 王新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工教结合”之见解[J].职业.2016(27)
[6]刘影,李曙光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8(18)
[7]罗瑜.学生参与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7)
[8]翟轰.校厂一体 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9]杜世禄.以基地“两化”为载体 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作者简介:黄河军,(1968.3—),烟台理工学校,硕士,正高级讲师,电话:18615032317,邮编:261400。主要研究方向:中职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教法改革、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