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作者】 刘学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的艺术,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导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只要教师灵活巧妙地使用好开课的三至五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是活跃课堂氛围,实现高效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它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成功的导语,不但能感染学生,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我设计课堂导入语的几种方法。
一、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
二、布疑设悬导入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利用悬念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深入思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悬念,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使学生产生迫切想“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境。例如《赠汪伦》导入语设计:“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那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自爱饮酒,还了解其‘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便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殊不知: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挑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一万家酒店。但是李白和汪伦谈的很投机,结下了深厚友谊。送别时,李写下了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不上当,就无此好诗了。”
三、“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四、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五、“新旧串联,自然过渡”导入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储备出发,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通过铺垫过渡与回顾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路引领到新的知识点上,温故知新,以旧启新,实现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如教学《醉翁亭记》时,让学生诵读背诵《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种新旧串联的导入,会因为学生的遗忘和教师的纠错而耽误一些时间,但会为九年级古诗文总复习节省一定的时间。
六、故事导入法
大多数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它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成功的导语,不但能感染学生,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我设计课堂导入语的几种方法。
一、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
二、布疑设悬导入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利用悬念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深入思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悬念,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使学生产生迫切想“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境。例如《赠汪伦》导入语设计:“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那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自爱饮酒,还了解其‘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便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殊不知: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挑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一万家酒店。但是李白和汪伦谈的很投机,结下了深厚友谊。送别时,李写下了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不上当,就无此好诗了。”
三、“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四、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五、“新旧串联,自然过渡”导入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储备出发,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通过铺垫过渡与回顾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路引领到新的知识点上,温故知新,以旧启新,实现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如教学《醉翁亭记》时,让学生诵读背诵《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种新旧串联的导入,会因为学生的遗忘和教师的纠错而耽误一些时间,但会为九年级古诗文总复习节省一定的时间。
六、故事导入法
大多数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