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作者】 沙成祥

【机构】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金珠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多年教学,特别是专门从事语文教学领域有深刻认识的。
  语文是“国文”和“国语”的发展,是中国的“母语”,是一切学科的灵魂,而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核心的核心,决不可等闲视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在全世界随处可见,日本文字有的必须借助中国的汉字来表达其意,中华古典名著风靡南洋、西欧和美非洲。美国大兵作战时在读《孙子兵法》,这不能不说他们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兴趣盎然。孔子学府走出国门到欧美安家,中国的戏曲、小说、书画……得到全世界人们的青睐,这一切不能不充分说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传统文化是极其广泛的它包括:古文、诗、词、赋、音乐、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传统节日等。这里我只就语文教学中对联、诗词、古文方面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认为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大力加以弘扬,决不可因重视其它学科而使语文遭受冷漠或鄙视。
  近两年,语文学科似乎不太被一些学生重视。当语文老师难,所以才有“前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的表面可笑而实际可悲的言论。之所以这样,是小语文观在学生及部分教师头脑中作怪,没有从大语文观入手,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感情来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迫切”。也要承担起“继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精神”的重任。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的我们手执教材,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因此我说语文教师使命圣神,任重道远。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对联、诗词、文言文、“国学”尤其突出,体现在:
  一、传统文化的属对是语文教学的快乐源泉
  对对联在中国少说也有千年历史,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知识领域。长春版语文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渗透属对,这是非常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求知欲的,是从兴趣出发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乐”就是兴趣,属对走进教材,就是乐趣走进教材,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对联,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是智慧,是历史,是文化的升华,是民族的自豪感。“鸿是江边鸟,蚕是天下虫”;“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庵两个山人”;“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妙字联让学生感到汉字的魅力无穷,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对联使学生走进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对联使学生信念坚定——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使学生知感恩——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使学生百折不挠,满怀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联使学生爱国爱家,树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的催化剂
  语文教材改革之后,大量古诗文选入教材,特别是爱国诗文引人关注。古诗词是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些爱国诗文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使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确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内涵。陆游的绝笔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感情悲壮,催人泪下。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诗人视死如归,正气浩然。还有那宁朝廷负我,我绝不负朝廷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但何妨……西北望,射天狼”。岳飞的《满江红》“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令人诵读后潸然泪下,又怎能不令我们对他们的壮举崇敬万分。又怎能不燃起学生心中的爱国之火焰呢!
  三、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美味佳肴
  语文教材中的少量文言文是传统文化大餐桌中的佳肴,愈是咀嚼愈是有滋味,它的营养可谓丰富至极。《论语》阐述学习、交友、做事、礼仪、行孝、定国、安邦……《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爱莲说》则告诉我们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陋室铭》使我们懂得要守之节操,胸怀大志。读古人之言,明做人之本,这岂不是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特殊内涵吗?
  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国学”是语文教学中美调味剂
  文以载道,语文是有阶级性的,为更好的开展语文教学,我们也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学习,诵读《弟子规》,润学生心灵。学习《千字文》认识自然及变化,了解历史的发展。熟读《论语》和《孟子》,校园温馨有魅力。你我争着学圣人,大家文质又彬彬。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国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津津有味,芳香四溢。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且必须成为主旋律,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改革和完善语文教学的需要,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是和谐社会发展乃至长治久安的需要。
  我深信: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传统文化必将在语文教学的大显神威,在促进自身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必定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