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音乐普及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作者】 江 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育才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也不断得到丰富,而音乐的普及将给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和建设谐社会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音乐的普及教育及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机构,它与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教育,音乐普及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涵,而社区的基础设施和人们生活的条件均为音乐的普及提供可实施条件。
  关键词:音乐普及;社区教育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那么的重要,音乐普及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音乐普及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社区音乐普及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它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区音乐传承的主要途径,日益成为丰富社区社会文化艺术生活和提高社区居民的音乐素质的重要渠道。
  一、什么是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一词,是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被认为是对‘社区教育’概念最初的诠释。笔者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理念,它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之上,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包括个人、学校、工商界、公众和私人组织)创造机会,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要。社区教育最具特色的实施机构是社区学校,它的开放时间超出了传统学校的时空限制,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学校课程、娱乐、健康、社会服务以及职业准备培训。”①社区教育是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普通教育和各种专业职工教育的统一,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教育。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
  l、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起步阶段(1985年—1992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经费短缺和学校德育乏力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两大困难,如何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争取社会的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成为这一阶段社区教育关注的重点。其研究集中在六个问题:(1)社区教育兴起的背景和理论依据;(2)社区教育的概念、内涵、内容、组织管理,机制及操作方法;(3)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4)社区教育的机构和职能:(5)社区教育的模式和功能;(6)社区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2、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深入阶段(1993年—1999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视角发生了重大转换,着眼于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始从青少年的学校教育转向大教育观念的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把社区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社区参与结合起来。
  3、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验研究阶段(1999年—)。利用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已成为这一阶段社区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探讨的重点是传统教育与现代社区教育在内涵、特点及功能上的矛盾和整合: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社区教育的不均衡性等问题。
  三、普及社区音乐的开展
  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区居民进行思想道德和国家政策法规教育的一种宣传手段;为广大城市社区居民提供高品位、可选择的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为大众培养审美意识的途径;为社区居民强身健体、排忧解难的医疗保健向导;为有效的社会互动、亲密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团结稳定起到凝聚作用的重要渠道。”
  首先,音乐教育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牧民新歌》等器乐作品,让学生边聆听边想象,然后尽情地陶醉在牧民放牧时愉悦豪爽的场面,这时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用音乐可以唤起学生对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更深层次的感悟。 
  其次,音乐教育有助于人类记忆力的开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个器官都活跃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还能促进学生对记忆力的开发。平时多听些抒情音乐和动感音乐,可以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心情愉快了,精神焕发了,自然对记忆力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正如马克思那句话:“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第三,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育能培养人的节奏感,促进人们对时间知觉的认识。节奏性是音乐这一门学科的显著特点,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人最容易受到音乐中那种起伏不断、抑扬顿挫的旋律节奏所感染,更容易让人从身体的律动性和协调性去感觉音乐、体验节奏,增强人节奏意识,促使人对时间知觉的更好地认识。
  第四,在教导人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人更好的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音乐常常以借景抒情、托物喻人的表达手法,提倡唯物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提倡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可见音乐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心与物相融合的精神层面。
  如今的中国在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进程中,社区不仅再是人们生活栖息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学习、成长和交往的社会化“大学校”。社区教育影响着生活在社区内的每一位成员,对各个年龄的成员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正因如此,在学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投向社区教育。它已日益成为一种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音乐教育需要,由社区广大民众参与,面对广大民众的并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日益成为丰富社区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普及教育离不开社区教育,其要真正的实现必须依靠社区,社区是教育音乐普及具体落实的场所,因此,社区教育必然成为音乐普及教育的载体,对社区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非常重要。
  有理由相信社区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架起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结合的桥梁,未来的社区音乐教育将会成为学校音乐教育更为有益的补充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