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高 荣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平台。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下一代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中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将语文教学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改善自身性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新时代中职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清醒地懂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快速地成长就离不开良好的德育教学。我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在我国教学历程中都占据著较为重要的地位,且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也是较为正常的。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人格塑造,都离不开一个“德”字。现代的中职教育中,很多教师也积极汲取古代教育中的精髓,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之外,也注重学生的德育管理。
1、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其也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人才应具备专业技术的同时,核心素养也同样重要。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可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顺应时代要求。目前国家对于中职教育做出明确指示,要求其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将文化课作为重点考核对象。另外,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有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对事物缺乏兴趣、学习能力差等现象。然而,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及品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将语文教学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对其日后的生活或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可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及优秀品质,同时使其更贴合社会需求。
2、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的发展策略
2.1更新语文教学思想,明确德育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提出,教给学生基本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思维品质,加深学生对祖国和语文的热爱,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是与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相一致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具体指导教学,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和方案,积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思想,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德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于学生的德育学习内容,使之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2.2 以人为本,实施目标教学。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当中,想要将德育教育在无形中融入其中,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才能逐渐认识到道德思想素质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一样,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强壮身体、掌握科学技能并且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祖国、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3 创造德育氛围熏陶感染学生,融入德育功能。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德育氛围,以氛围去感染并熏陶学生,融入德育功能。在情境的渲染与烘托下,学生其实也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他们会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各种人生百态,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进而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便达成了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让他们的德育实践更加有效,为德育功能的融入工作搭建起了心灵感应之桥,让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能够立竿见影,最终落实学生德育思想的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雷雨》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对这种文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知,丰富自身的文学知识储备,能够认知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有关于《雷雨》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能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延展自己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文本的内容与中心进行分析与判断,领悟这篇文本中主要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那么教师也应该基于这种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更为鲜明地去认知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资本家的虚伪残酷、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等。他们在获得了这种感知之后,其实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中心。基于此,学生也能够基于自身对这一文本的感知,作相关的延伸与拓展,能够和现今幸福的生活作比对,体会到现今社会的文明与风采,进而树立起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思想,真正意义上地落实德育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挖掘德育素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契合点,然后以此为基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牵线搭桥,掌握火候,对学生做适时的引导。最终落实德育的真正融入。
2.4 深挖教材,合理融入价值观念。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语文教材都是通过工作者精心编排的,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的过程时,也往往是经过大量的备课和筛选,而最后留下教学内容的精华部分为学生进行讲授,而为了融入相应的德育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方面为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述让学生对于当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了解更加深刻,促进学校人格的健全。中职语文教材包罗万象,不仅是进行语文知识传授、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进行德育融入的理想素材。众所周知,中职语文教材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德育素材,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并未将这些德育素材利用起来,无法发挥中职语文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适合德育的素材挖掘出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将价值观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沁园春·长沙》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对于金风玉露的秋景,毛主席为何会产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笔者在教学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橘子洲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秋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展示一段有关1925年的纪录片,使得学生了解毛主席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强化对变革历史阶段的认知。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沁园春·长沙》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毛主席慷慨激昂、忧国忧民情绪的熏陶,实现德育融入的目标。
2.5 改善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时代的浪潮,教师应该离开课堂进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应开展各种校园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可以体验学校附近的加工厂和农业基地的生活,或者使用多媒体设备收集資源,向学生广播贫困山区的生活现状,组织学生捐赠衣物。可以通过激励学生参加社会关怀活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传统节日到来时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通过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和意义,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不断提高其思想和道德素质。
2.6 结合多媒体工具,进行情感熏陶。中职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比较感性的阶段,对于教师灌输式的知识一般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或者叛逆心理,但是结合一定的情感熏陶,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旦被触发,就比较容易接纳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育的德育融入活动时,要注重运用教学情境给予中职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和情感上的渲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活动综合,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抒情的散文阅读文本时,可以播放一些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给予学生良好的听觉享受,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结合图片和音乐呈现文本的内容,播放一些舒缓中带一点忧郁的纯音乐,让学生体会作者漫步于荷塘时的舒畅,以及作者后来联想到当下的革命进程感到忧患的心情。在学习《边城》的时候,可以播放凤凰这座小城的自然风光以及民风民俗特色,体会沈从文对于家乡的情怀。教师应该结合多媒体工具的动态化、形象化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阅读文本中蕴含的道德价值。
2.7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学习能力。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在引导中职生学习《雷雨》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并在小组内以分工的方式完成这一课文的共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雷雨》这一课文,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所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课文进行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人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中职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进行分享和总结,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这一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由于不同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所以这种分享和融合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师合作能力的熏陶和培养,这也是对学生德育的一种教学,是一种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教学。
2.8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知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更符合社会建设需求的人,不能将教育局限在课堂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将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拓展。德育教育与常规学科教育有很大不同,侧重于从思想、品德、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素养进行提升,课外实践活动是培育和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中职语文教师可带领学生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加强对德育知识的印象,使知识和现实互相印证,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环保宣传活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的街道和社区,对自身家庭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污染源、受污染特点等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以调查报告的方式阐述调查内容,既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又能让学生对生活赋予更多关注和热爱,使学生在分享调研成果的过程中,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保护和维护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最终实现德育融入教育的目标。
2.9 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言传身教历来是德育的主要手段,德育仅仅通过言传是远远不足的,教师还需要通过以身作则,通过教师的身教影响,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去模仿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进而逐渐养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情感等。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课堂进行德育的言传以后,课后自然也需要保持言行一致,始终保持文明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严于律己,高标准要求自己。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对于教学来说,还是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均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保持优雅的谈吐、文明的行为,高度重视强化思想品德学习,让自身的形象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如此,学生才能够在课堂内外去学习教师的言行、思想、品德,在长期模仿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结语
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中职语文教学不仅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着德育教育有效平台创设的根基作用。在这其中,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切入点,并且从教学方式的创新出发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角落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德育教育的潜移默化,让学生能够在认知中感悟德育,也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更能够在校企融合的实践中落实德育,从而为社会输送全面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利婷.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分析[J].读与写(教师),2020(5):244.
[2]杨晓华.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69.
[3]肖扬.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探讨[J].语文课内外,2019(31):229.
[4]徐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J].关爱明天,2019(8):1-2.
[5]张楠.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95-96.
[6]周逸蕾.从心开始以情动人: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优化创新[J].报刊荟萃,2018(85):153.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新时代中职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清醒地懂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快速地成长就离不开良好的德育教学。我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在我国教学历程中都占据著较为重要的地位,且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也是较为正常的。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人格塑造,都离不开一个“德”字。现代的中职教育中,很多教师也积极汲取古代教育中的精髓,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之外,也注重学生的德育管理。
1、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其也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人才应具备专业技术的同时,核心素养也同样重要。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可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顺应时代要求。目前国家对于中职教育做出明确指示,要求其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将文化课作为重点考核对象。另外,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有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对事物缺乏兴趣、学习能力差等现象。然而,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及品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将语文教学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对其日后的生活或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可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及优秀品质,同时使其更贴合社会需求。
2、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德育的发展策略
2.1更新语文教学思想,明确德育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提出,教给学生基本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思维品质,加深学生对祖国和语文的热爱,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是与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相一致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具体指导教学,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和方案,积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思想,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德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于学生的德育学习内容,使之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2.2 以人为本,实施目标教学。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当中,想要将德育教育在无形中融入其中,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才能逐渐认识到道德思想素质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一样,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强壮身体、掌握科学技能并且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祖国、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3 创造德育氛围熏陶感染学生,融入德育功能。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德育氛围,以氛围去感染并熏陶学生,融入德育功能。在情境的渲染与烘托下,学生其实也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他们会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各种人生百态,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进而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便达成了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让他们的德育实践更加有效,为德育功能的融入工作搭建起了心灵感应之桥,让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能够立竿见影,最终落实学生德育思想的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雷雨》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对这种文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知,丰富自身的文学知识储备,能够认知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有关于《雷雨》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能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延展自己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文本的内容与中心进行分析与判断,领悟这篇文本中主要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那么教师也应该基于这种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更为鲜明地去认知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资本家的虚伪残酷、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等。他们在获得了这种感知之后,其实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中心。基于此,学生也能够基于自身对这一文本的感知,作相关的延伸与拓展,能够和现今幸福的生活作比对,体会到现今社会的文明与风采,进而树立起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思想,真正意义上地落实德育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挖掘德育素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契合点,然后以此为基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牵线搭桥,掌握火候,对学生做适时的引导。最终落实德育的真正融入。
2.4 深挖教材,合理融入价值观念。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语文教材都是通过工作者精心编排的,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的过程时,也往往是经过大量的备课和筛选,而最后留下教学内容的精华部分为学生进行讲授,而为了融入相应的德育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方面为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述让学生对于当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了解更加深刻,促进学校人格的健全。中职语文教材包罗万象,不仅是进行语文知识传授、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进行德育融入的理想素材。众所周知,中职语文教材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德育素材,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并未将这些德育素材利用起来,无法发挥中职语文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适合德育的素材挖掘出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将价值观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沁园春·长沙》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对于金风玉露的秋景,毛主席为何会产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笔者在教学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橘子洲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秋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展示一段有关1925年的纪录片,使得学生了解毛主席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强化对变革历史阶段的认知。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沁园春·长沙》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毛主席慷慨激昂、忧国忧民情绪的熏陶,实现德育融入的目标。
2.5 改善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时代的浪潮,教师应该离开课堂进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应开展各种校园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可以体验学校附近的加工厂和农业基地的生活,或者使用多媒体设备收集資源,向学生广播贫困山区的生活现状,组织学生捐赠衣物。可以通过激励学生参加社会关怀活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传统节日到来时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通过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和意义,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不断提高其思想和道德素质。
2.6 结合多媒体工具,进行情感熏陶。中职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比较感性的阶段,对于教师灌输式的知识一般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或者叛逆心理,但是结合一定的情感熏陶,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旦被触发,就比较容易接纳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育的德育融入活动时,要注重运用教学情境给予中职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和情感上的渲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活动综合,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抒情的散文阅读文本时,可以播放一些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给予学生良好的听觉享受,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结合图片和音乐呈现文本的内容,播放一些舒缓中带一点忧郁的纯音乐,让学生体会作者漫步于荷塘时的舒畅,以及作者后来联想到当下的革命进程感到忧患的心情。在学习《边城》的时候,可以播放凤凰这座小城的自然风光以及民风民俗特色,体会沈从文对于家乡的情怀。教师应该结合多媒体工具的动态化、形象化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阅读文本中蕴含的道德价值。
2.7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学习能力。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在引导中职生学习《雷雨》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并在小组内以分工的方式完成这一课文的共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雷雨》这一课文,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所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课文进行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人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中职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进行分享和总结,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这一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由于不同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所以这种分享和融合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师合作能力的熏陶和培养,这也是对学生德育的一种教学,是一种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教学。
2.8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知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更符合社会建设需求的人,不能将教育局限在课堂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将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拓展。德育教育与常规学科教育有很大不同,侧重于从思想、品德、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素养进行提升,课外实践活动是培育和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中职语文教师可带领学生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加强对德育知识的印象,使知识和现实互相印证,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环保宣传活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的街道和社区,对自身家庭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污染源、受污染特点等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以调查报告的方式阐述调查内容,既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又能让学生对生活赋予更多关注和热爱,使学生在分享调研成果的过程中,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保护和维护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最终实现德育融入教育的目标。
2.9 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言传身教历来是德育的主要手段,德育仅仅通过言传是远远不足的,教师还需要通过以身作则,通过教师的身教影响,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去模仿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进而逐渐养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情感等。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课堂进行德育的言传以后,课后自然也需要保持言行一致,始终保持文明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严于律己,高标准要求自己。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对于教学来说,还是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均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保持优雅的谈吐、文明的行为,高度重视强化思想品德学习,让自身的形象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如此,学生才能够在课堂内外去学习教师的言行、思想、品德,在长期模仿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结语
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中职语文教学不仅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着德育教育有效平台创设的根基作用。在这其中,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切入点,并且从教学方式的创新出发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角落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德育教育的潜移默化,让学生能够在认知中感悟德育,也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更能够在校企融合的实践中落实德育,从而为社会输送全面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利婷.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分析[J].读与写(教师),2020(5):244.
[2]杨晓华.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69.
[3]肖扬.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探讨[J].语文课内外,2019(31):229.
[4]徐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J].关爱明天,2019(8):1-2.
[5]张楠.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95-96.
[6]周逸蕾.从心开始以情动人: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优化创新[J].报刊荟萃,2018(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