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曹艳蓉
【机构】 四川省西昌阳光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伴随着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不再单单是基础知识的传播,还应立足学生学习需求、成长特点、兴趣爱好,促使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数学思维得以拓展,合作共赢意识得以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属学习新型模式的一种,该模式与新课改理念相符,若想开展该模式,首先应遵守有关原则,并以教材为依据合理引导合作方向、布置合作任务,学习有效习惯得以提升,有助于顺利开展教学相关工作。
关键词:数学小组;初中;有效性;合作学习
初中教学阶段数学是基础性重要学科的一种,其逻辑性较强,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内心恐惧数理复杂的运算、枯燥的定理公式,以致于难以有效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难以有效应用数学思维。经教学模式创新可使教学质量提高,此为初中数学发展关键途径。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了传统独立学习、作业的形式,学习、作业时以小组形态完成,便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效率提升。然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恰当、合理引入该模式,以致于获得了较差的运用效果。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性方法展开分析,明确有效性手段,以期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
一、分组原则应确保科学
合理分组可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效果产生影响,属关键性因素的一种,那么其合理性原则应明确。首先,确定以什么标准、方式展开分组。部分教师选择就近分组法,如将左右、前后等划为一组,该分组方式虽易于操作、简单,但同组学生间极易有水平差异较大或相近等情况出现。而部分教师分组时选择自由结合法,该分组方式极易将某些同学孤立,如性格相对内向者,使之学习热情严重降低。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时应严格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前者是指组间学生水平接近,后者是指组内学生水平高低不等,教师以学生能力、成绩、兴趣等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分层,各小组内部必含学优生、学困生各一名。其次,确定组内数量。通常来讲,各小组人数约为4~6人,人数太多或太少均会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难以确保每位学生充分参与,太少则难以展开合作优势。
二、借助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热情,发挥其潜能
学生在组内学习时思想和情绪应放松,与他人保持积极交流,他人给予帮助时应热情接受,便于快速融入集体中,便于活跃思维、顺畅合作,合作效果提高。因而,教师可借助创设情景的方式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此时可创设多媒体情景。如图形的旋转中旋转一词属数学抽象现象的一种,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动画效果将图形旋转展示出来,并对旋转的角度、速度加以调整,便于学生细致观察,将相关问题提出,而后开展小组讨论开。再如关于“二元一次方程”中“运输”问题,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完成“运输”情景的创设。经生动情景将课堂内容逐步导入,学生探索热情激发,课堂氛围得以活跃,而后开展小组学习,可使之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给予正确引导,使之朝着正确方向行进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将自主学习机会交由学生,但仍需教师给予正确、合理引导,避免合作方向与教学主题偏离,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完善教学准备,将难点、重点明确,同时对知识点间联系加以梳理,利用悬念,精心、恰当的设计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便于数学正确思维的形成。如:“一元二次方程”解答中涉及的“因式分解法”,其中公因式提取为既往已经学习掌握过的内容,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概念、方法,后与该方程实际特点结合对学生做出引导,使之思考,并借助此知识点完成该方程的解答。此种利用已知、已学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与学生认知规律响度,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四、任务布置应合理
“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另一个重点,学习属复杂思想活动的一项,因小组成员间有差异性存在,所以不可运用相同思想完成相同任务,而需将整体任务分割,成为不同的若干个小任务,而后以组员实际特征和能力为依据合理进行分配,确保各个小任务均可完成好,方可确保顺利完成整体任务。而此次学习既然称之为合作,那么各组员各自任务不仅是独立的,期间定有必然联系存在,因此,在组员自身任务完成后,还需给予他人一定的协助,促使其快速、有效将任务完成。所以,分配任务、确定组内成员角色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教师可在每组中确定组长一名,或由组内成员自行选举,此组长需向老师汇报组内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同时负责分配任务。组长还需以合作需求为依据在组内设定多种角色,包括检察员、记录员等,而后将每个角色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合作学习期间各组员应均互相帮助、配合,充分展现自身力量,还需承担相应责任,利于团队团结、互助,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可促进其快速成长,让其体会团队中自身价值所在,培养团队意识,同学间情感增进,合作学习有效性明显提升。
五、创建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期间应创建评价完善的机制,只有在有好坏有差异的条件下方可激发学生持续努力的力量,组长应创建组内成员档案,并持续记录,从刚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以及后续发展,从其学习方法、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其展开评价,而后由组内成员评价,持续的评价、总结可不短加深组内成员间感情,也可在期间发觉自身不足,留给成员时间进行个人反思,在持续反思、总结中不断进步。
六、结语
在学生独立学习期间,思路有限,一旦遇到问题难以及时、快速解决,且独立学习时存在较为枯燥的氛围,学生极易丧失学习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沟通、探讨,彼此间增进了解,培养学生轻易,也可集思广益,经小组集体讨论解决了很多问题,且具备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积极性提高,创新并拓展其四库,对其数学能力提升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李芳环.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1(17):74-75.
[2]许文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 科学咨询,2021(11):233-234.
[3]周向阳.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5):46,48.
[4]陈建平.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分析[J]. 学周刊,2021,32(32):153-154.
关键词:数学小组;初中;有效性;合作学习
初中教学阶段数学是基础性重要学科的一种,其逻辑性较强,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内心恐惧数理复杂的运算、枯燥的定理公式,以致于难以有效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难以有效应用数学思维。经教学模式创新可使教学质量提高,此为初中数学发展关键途径。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了传统独立学习、作业的形式,学习、作业时以小组形态完成,便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效率提升。然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恰当、合理引入该模式,以致于获得了较差的运用效果。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性方法展开分析,明确有效性手段,以期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
一、分组原则应确保科学
合理分组可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效果产生影响,属关键性因素的一种,那么其合理性原则应明确。首先,确定以什么标准、方式展开分组。部分教师选择就近分组法,如将左右、前后等划为一组,该分组方式虽易于操作、简单,但同组学生间极易有水平差异较大或相近等情况出现。而部分教师分组时选择自由结合法,该分组方式极易将某些同学孤立,如性格相对内向者,使之学习热情严重降低。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时应严格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前者是指组间学生水平接近,后者是指组内学生水平高低不等,教师以学生能力、成绩、兴趣等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分层,各小组内部必含学优生、学困生各一名。其次,确定组内数量。通常来讲,各小组人数约为4~6人,人数太多或太少均会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难以确保每位学生充分参与,太少则难以展开合作优势。
二、借助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热情,发挥其潜能
学生在组内学习时思想和情绪应放松,与他人保持积极交流,他人给予帮助时应热情接受,便于快速融入集体中,便于活跃思维、顺畅合作,合作效果提高。因而,教师可借助创设情景的方式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此时可创设多媒体情景。如图形的旋转中旋转一词属数学抽象现象的一种,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动画效果将图形旋转展示出来,并对旋转的角度、速度加以调整,便于学生细致观察,将相关问题提出,而后开展小组讨论开。再如关于“二元一次方程”中“运输”问题,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完成“运输”情景的创设。经生动情景将课堂内容逐步导入,学生探索热情激发,课堂氛围得以活跃,而后开展小组学习,可使之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给予正确引导,使之朝着正确方向行进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将自主学习机会交由学生,但仍需教师给予正确、合理引导,避免合作方向与教学主题偏离,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完善教学准备,将难点、重点明确,同时对知识点间联系加以梳理,利用悬念,精心、恰当的设计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便于数学正确思维的形成。如:“一元二次方程”解答中涉及的“因式分解法”,其中公因式提取为既往已经学习掌握过的内容,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概念、方法,后与该方程实际特点结合对学生做出引导,使之思考,并借助此知识点完成该方程的解答。此种利用已知、已学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与学生认知规律响度,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四、任务布置应合理
“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另一个重点,学习属复杂思想活动的一项,因小组成员间有差异性存在,所以不可运用相同思想完成相同任务,而需将整体任务分割,成为不同的若干个小任务,而后以组员实际特征和能力为依据合理进行分配,确保各个小任务均可完成好,方可确保顺利完成整体任务。而此次学习既然称之为合作,那么各组员各自任务不仅是独立的,期间定有必然联系存在,因此,在组员自身任务完成后,还需给予他人一定的协助,促使其快速、有效将任务完成。所以,分配任务、确定组内成员角色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教师可在每组中确定组长一名,或由组内成员自行选举,此组长需向老师汇报组内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同时负责分配任务。组长还需以合作需求为依据在组内设定多种角色,包括检察员、记录员等,而后将每个角色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合作学习期间各组员应均互相帮助、配合,充分展现自身力量,还需承担相应责任,利于团队团结、互助,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可促进其快速成长,让其体会团队中自身价值所在,培养团队意识,同学间情感增进,合作学习有效性明显提升。
五、创建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期间应创建评价完善的机制,只有在有好坏有差异的条件下方可激发学生持续努力的力量,组长应创建组内成员档案,并持续记录,从刚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以及后续发展,从其学习方法、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其展开评价,而后由组内成员评价,持续的评价、总结可不短加深组内成员间感情,也可在期间发觉自身不足,留给成员时间进行个人反思,在持续反思、总结中不断进步。
六、结语
在学生独立学习期间,思路有限,一旦遇到问题难以及时、快速解决,且独立学习时存在较为枯燥的氛围,学生极易丧失学习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沟通、探讨,彼此间增进了解,培养学生轻易,也可集思广益,经小组集体讨论解决了很多问题,且具备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积极性提高,创新并拓展其四库,对其数学能力提升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李芳环.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1(17):74-75.
[2]许文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 科学咨询,2021(11):233-234.
[3]周向阳.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5):46,48.
[4]陈建平.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分析[J]. 学周刊,2021,32(3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