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姚翠翠
【机构】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日益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生动、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成为无数从教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的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
处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信息技术强势发展的态势下,在“双减”的背景下,融多媒体信息技术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能够通过立体化的呈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影响,国家加快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并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提倡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努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性,努力研制具有信息技术含量的课件,努力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融入信息技术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
2.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需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落实“双减”,要求我们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但是,由于历史相距学生较远,随着时光的流逝,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相或被淹没于世,无从得知;或扭曲变型,被人遗弃。而信息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在,它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落实终身学习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拓展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逐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每一个领域。作为一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新技术,它必然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新要求。即,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信息技术,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掌握信息技能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而与自身的教学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先进性,一方面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
1.秒用问卷星,精准定位学情
利用问卷星帮助教师实现学情调研与分析,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目标更明确,更符合本班的学生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文中,就可以通过问卷星,收集学生在预习本课中遇到的难题: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对长征有什么疑问?回忆你学过的长征故事,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故事?如果让你来设计1个长征必经地,你会重点推荐哪里?为什么?进而精选定位学情,以学定教。
2.借助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今,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已经深入人心。制作导入型微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制作复习型微课,帮助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点,建构知识框架,巩固课堂知识;制作核心知识型微课,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理解知识、突破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我们就可以从“走进宋元时期的大都市”、“遍寻宋元时期的娱乐和场所”、“探究宋云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原因”等方面来制作关于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微课,一方面使学生直观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瓦子、勾栏、市民阶层等概念,进而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就可以通过挖掘鉴真一生的三个阶段—誉满江南、矢志东渡、照耀东瀛的历史制作微课,帮助学生理解鉴真东渡的内在原因、艰辛过程和深远影响,也为切实感悟大唐文化的开放包容打下基础。
3.善用希沃白板,增强课堂趣味性
希沃白板是现在非常先进的授课辅助工具。充分利用希沃白板5的各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可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提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宋朝经济的发展》时,就可以借助希沃白板5基础功能中的“放大镜”:通过观察汴河里往来运输的船只和船上装载的平衡木,以理解宋代商贸的繁荣和造船业技术的高超;通过观察无人把守的城楼,以理解宋朝时期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通过观察站在店面门口端着盘子的外卖小哥、瓦子和勾栏里面的娱乐活动,以理解宋朝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文中就可以通过希沃授课助手收集学生制作的长征路线,并进行展示和点评;还可以利用希沃白板5课堂活动的功能,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成游戏,吸引学生进行有趣的知识挑战,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在竞争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精选音频,实现情境教学
纪录片、影视作品等音频资料具有色、光、声、图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拉进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就可以通过壮怀激烈的配乐诗朗诵,使学生亲耳聆听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迈;通过历史情景剧的演义,使学生亲身体会“三顾茅庐”时刘备的热诚和“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奇谋;通过播放“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影视,使学生亲眼目睹“草船借箭”和“火烧连营”的壮观和曹操以多败少、溃走华容道的狼狈;通过FLASH动画,演示江南的冬天刮东风的地理原因,进而理解孔明借东风的真实性,及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与联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有效运用,不仅拓展了本节课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力的保障了课堂教学的实现。
5.巧用动画,增加教材直观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具有灵活性、生动性、可视性、趣味性的特点,适当运用于教学,可以增加历史教材的直观。例如,在学习《对外开放》时,可以结合课件动态演示中国从设立经济特区,到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再到全面开放内地的过程,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对方开放的特点;更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和近代中国的被动开放有了一个清晰的对比,更好的理解新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再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动态课件演示英国从挑衅广州到炮轰虎门、从血洗镇海到逼关南京的过程,使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具体经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更对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性
1.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
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相结合,大量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被呈现在课堂上,从而使得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久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被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提升了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访谈中,不少同学充满自豪的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懂了,这个知识点我理解了。”“老师,我更喜欢学习历史了。”“老师,我的历史成绩提高了。”“老师,这个动画视频好搞笑。”
2.课堂氛围更活跃,师生互动增强
通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知识,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课堂上不时响起学生的质疑声、辩论声、讨论声,声声入耳。例如,创设情境询问学生:“我是外交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是什么?”“我是诸葛亮——如何评价曹操?”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言论。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使得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逐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调查发现,一年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得到强化,关系日益密切。
3.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如今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说到底,更多的是精彩导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游戏反馈练习、知识拓展以联系实际等,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通过独立学习,发挥了自身才能,自主建构了知识体系,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脉络;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锻炼了分析解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个性才能得到重视。
4.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为了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融合,教师需要大量阅览书籍或专业期刊、浏览资源平台、搜索媒体素材等,以搜集并占用史料,包括历史图片、矢量元素、实物模型、专题纪录片或影视作品等,并通过剪辑师、硕鼠、Camtasia studio等软件的功能,对有关史料素材进行配乐、剪辑、压缩、动画、对白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微课或短视频,进而把它们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课堂上。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拓展了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张志忠.浅析初中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8(18)
[3]高绪红.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分析[J].读与写(上).2016(21)
作者简介:姚翠翠、女、二级职称、1984.5、硕士学位、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
处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信息技术强势发展的态势下,在“双减”的背景下,融多媒体信息技术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能够通过立体化的呈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影响,国家加快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并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提倡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努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性,努力研制具有信息技术含量的课件,努力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融入信息技术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
2.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需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落实“双减”,要求我们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但是,由于历史相距学生较远,随着时光的流逝,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相或被淹没于世,无从得知;或扭曲变型,被人遗弃。而信息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在,它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落实终身学习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拓展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逐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每一个领域。作为一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新技术,它必然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新要求。即,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信息技术,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掌握信息技能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而与自身的教学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先进性,一方面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
1.秒用问卷星,精准定位学情
利用问卷星帮助教师实现学情调研与分析,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目标更明确,更符合本班的学生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文中,就可以通过问卷星,收集学生在预习本课中遇到的难题: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对长征有什么疑问?回忆你学过的长征故事,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故事?如果让你来设计1个长征必经地,你会重点推荐哪里?为什么?进而精选定位学情,以学定教。
2.借助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今,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已经深入人心。制作导入型微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制作复习型微课,帮助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点,建构知识框架,巩固课堂知识;制作核心知识型微课,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理解知识、突破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我们就可以从“走进宋元时期的大都市”、“遍寻宋元时期的娱乐和场所”、“探究宋云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原因”等方面来制作关于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微课,一方面使学生直观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瓦子、勾栏、市民阶层等概念,进而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就可以通过挖掘鉴真一生的三个阶段—誉满江南、矢志东渡、照耀东瀛的历史制作微课,帮助学生理解鉴真东渡的内在原因、艰辛过程和深远影响,也为切实感悟大唐文化的开放包容打下基础。
3.善用希沃白板,增强课堂趣味性
希沃白板是现在非常先进的授课辅助工具。充分利用希沃白板5的各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可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提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宋朝经济的发展》时,就可以借助希沃白板5基础功能中的“放大镜”:通过观察汴河里往来运输的船只和船上装载的平衡木,以理解宋代商贸的繁荣和造船业技术的高超;通过观察无人把守的城楼,以理解宋朝时期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通过观察站在店面门口端着盘子的外卖小哥、瓦子和勾栏里面的娱乐活动,以理解宋朝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文中就可以通过希沃授课助手收集学生制作的长征路线,并进行展示和点评;还可以利用希沃白板5课堂活动的功能,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成游戏,吸引学生进行有趣的知识挑战,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在竞争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精选音频,实现情境教学
纪录片、影视作品等音频资料具有色、光、声、图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拉进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就可以通过壮怀激烈的配乐诗朗诵,使学生亲耳聆听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迈;通过历史情景剧的演义,使学生亲身体会“三顾茅庐”时刘备的热诚和“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奇谋;通过播放“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影视,使学生亲眼目睹“草船借箭”和“火烧连营”的壮观和曹操以多败少、溃走华容道的狼狈;通过FLASH动画,演示江南的冬天刮东风的地理原因,进而理解孔明借东风的真实性,及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与联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有效运用,不仅拓展了本节课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力的保障了课堂教学的实现。
5.巧用动画,增加教材直观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具有灵活性、生动性、可视性、趣味性的特点,适当运用于教学,可以增加历史教材的直观。例如,在学习《对外开放》时,可以结合课件动态演示中国从设立经济特区,到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再到全面开放内地的过程,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对方开放的特点;更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和近代中国的被动开放有了一个清晰的对比,更好的理解新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再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动态课件演示英国从挑衅广州到炮轰虎门、从血洗镇海到逼关南京的过程,使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具体经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更对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性
1.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
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相结合,大量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被呈现在课堂上,从而使得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久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被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提升了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访谈中,不少同学充满自豪的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懂了,这个知识点我理解了。”“老师,我更喜欢学习历史了。”“老师,我的历史成绩提高了。”“老师,这个动画视频好搞笑。”
2.课堂氛围更活跃,师生互动增强
通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知识,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课堂上不时响起学生的质疑声、辩论声、讨论声,声声入耳。例如,创设情境询问学生:“我是外交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是什么?”“我是诸葛亮——如何评价曹操?”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言论。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使得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逐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调查发现,一年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得到强化,关系日益密切。
3.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如今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说到底,更多的是精彩导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游戏反馈练习、知识拓展以联系实际等,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通过独立学习,发挥了自身才能,自主建构了知识体系,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脉络;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锻炼了分析解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个性才能得到重视。
4.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为了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融合,教师需要大量阅览书籍或专业期刊、浏览资源平台、搜索媒体素材等,以搜集并占用史料,包括历史图片、矢量元素、实物模型、专题纪录片或影视作品等,并通过剪辑师、硕鼠、Camtasia studio等软件的功能,对有关史料素材进行配乐、剪辑、压缩、动画、对白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微课或短视频,进而把它们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课堂上。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拓展了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张志忠.浅析初中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8(18)
[3]高绪红.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分析[J].读与写(上).2016(21)
作者简介:姚翠翠、女、二级职称、1984.5、硕士学位、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