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 ——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例
【作者】 刘常飞
【机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关键词】
2020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以<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为例》 目编号2020GJJG381
摘 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细节教学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关键,科学的评价手段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古代汉语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课程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细节教学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关键,科学的评价手段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保障。
一、课程目标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它也是教学的终点,它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的灵魂,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一流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没有科学的课程目标就不会建设好一流课程,更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从四方面入手:第一,学历标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第二,社会需求,要对社会需求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第三,职业标准,根据专业标准确定岗位群,研究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和内容;第四,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建设要服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在以上四方面的基础上确定《古代汉语》课程培养的总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古注及音韵等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文选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特殊语言现象,形成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语言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关注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学教育改革需要,结合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成长为基础实、观念新、方法活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
《古代汉语》的培养目标必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课程培养目标要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立足承德、面向京津冀,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教师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普通中学、民族地区中学胜任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得出《古代汉语》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这样制定《古代汉语》的课程分目标。
教育情怀:指标点2.2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关联强度等级为M即中等相关)
学科素养:指标点3.1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以及写作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把握汉语言演变发展的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处理语言问题和分析文学作品,有阅读古籍的能力。(关联强度等级为H即强相关)
教学能力:指标点4.3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实践、教材、学情等情况总结经验,形成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关联强度等级为H即强相关)
综合育人:指标点6.1初步掌握综合育人的方法和路径,能够通过学科教学、班级指导、思政及德育类课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关联强度等级为M即中等相关)
二、细节教学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细节教学能够解决思政真正落地的问题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有特色的、有启发性的,可以小见大,可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学,并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细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从细节教学中得到灵魂的滋养。一门合格的课程离不开教师的细节教学,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评价体系的构建都是一个个的细微处理过程。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细节教学就显得有无重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会给学生温度、力度及提升度,它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性。例如《古代汉语》文选授课过程中通过思政融入文选章节的手段,教师在设计思政融入文选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思政内容与文选的紧密结合,其关键还是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要反复研究每一篇文选,从中选出可融入思政的具体环节,并考虑以何种方式切入,每个环节融入思政内容讲解活动的时长,每篇文选融入思政的次数等诸多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课下在细节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在思政讲解的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自然转入,不能给学生以强行插入的感觉。因此在讲授《庖丁解牛》的过程中,把它所反映的工匠精神聚集在“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这句话中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鞌之战》中丑父为了帮助主帅逃脱免于被俘,自己冒充主帅坐在其位上驾车而逃。丑父被俘之前假命其主帅下车为其打水喝,丑父的主帅趁此逃脱而免于被俘。韩厥误以为丑父为主帅后俘虏了他。丑父为主帅更是为自己的祖国的牺牲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们在讲解文选到此处时融入丑父为国献身精神,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论文》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合理地融入选篇。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融入文选章节的同时不能忽视辅助材料的积累,我们积累了近二十万字的名言警句及催人上进的篇章段落,这些思政内容对学生思想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精细化教学的实施
细节教学要关注教学实施中的每一步,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每一步的细节教学,以《古代汉语》中处理《郑伯克段于鄢》的注释为例。
课前学生通过预习,排除教材注释中易于理解、无字词障碍后仅剩23处注释尚且存在疑惑,这23处注释即为学习的重点,课上教师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小组开展小组讨论,解决23处有疑惑或不易理解的注释。学生通过商讨、归纳、总结存疑处。教师引导与解惑还表现在辅导答疑环节,线上回答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如果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会通过QQ、微信及泛雅平台等手段及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辅导答疑。教师这种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打破了学生单打独斗的学习模式及师生接收知识的单一性等许多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高阶性学习,真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总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平时的疑惑进行总结、反思,把其解决过程作为讨论内容教给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尝试解决高阶性、挑战度的问题。我们以《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有两处注释为例,师生运用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等相关知识解决注释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及”的商榷
《郑伯克段于鄢》文选中有一句“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王宁、郭锡良、汤可敬主编的教材将其注释为“连词,和。”其他古代汉语教材多无注释。从《古代汉语》教材对“及”注释可知,注释家们多数认为没必要注释,他们认为此处的“及”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及”含义相同即“连词,和。”我们认为“及”不能理解为“连词,和。”因为“和”为并列连词,其连接的前后两个词地位相同,可以互换后不影响语义的表达。从文意表面看告诉我们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即共叔段和庄公(庄公和共叔段)。“和”前后两项换位表面上没有影响文意的表达。但是如果深入思考此译文是有问题的,因为本文选自《左转》,《左传》中的记言文字笔法严格,爵位的排序公侯伯子男,兄弟的排序伯仲叔季绝不会会乱。另外,本文题目为《春秋》经原文,因为共叔段二十多年段不像个弟弟,所以《春秋》中没有称他为弟。“生庄公及共叔段。”这句话中庄公和共叔段以不再是一君一臣,一兄一弟的关系,叔段作乱后逃到共国,故曰共叔段,地位不等,位置不能互换。这反映了《春秋》笔法:注重等级制度倾向的一致性。因此“及”可以不译,一定要译应解释为:以及,为主从关系。这样的例子可以用《左传》互证:
《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万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左传·庄公十四年》:“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二)对“聚”的商榷
文选《郑伯克段于鄢》其中有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聚:聚集,指聚集百姓。”王力、郭锡良等十五个版本的《古代汉语》将“聚”均注释为:聚集,指聚集百姓或聚集人民;毛远明、程希岚和许嘉璐等将其注释为聚集粮食。许慎《说文解字》曰:“聚,会也。从众,取声。”许慎解释“聚”为会聚之意,这是“聚”的本义指“会,聚人”。文选中恰恰用的是“聚”的引申义“聚集东西”,文选中指“聚集粮草”。如果注释为“聚集百姓”说不通,其理由是:大叔要偷袭郑的都城,必须要选择精兵,如果率领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百姓是达不到偷袭的目的。因此不应该是聚集百姓。如果注释为聚集粮食也有不妥之处,因为偷袭百里之外的城池除了精兵还要有马,人吃粮马吃草。所以只注释为聚集粮食不全面。我们都知道战争最重要的是粮草先行,并且京地和郑的都城之间的直线距离将近百里,并有梅山阻隔。没有充足的粮草是不能完成战争目的的。东汉服虔《注》:“聚,聚禾黍。”是非常准确的,因此“聚”应解释为聚集,指聚集粮草。
总之,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要把大纲中的课程目标制定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细节教学、科学评价,这些是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 .历史教学,2005(9):5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9:20
[3]服虔.春秋左氏传解谊[M].艺文印书馆印行,1964:136
作者简介:刘常飞(1973—)满族,教授,河北省围场县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