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力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 李军德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结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活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形成思维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打造活力课堂为突破口,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依此带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度转变。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活力课堂;实践
  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形成思维能力;以打造活力课堂为突破口,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依此带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近年来,我们着力加强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推进学校教学研究深入及教育管理创新,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催生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形成。
  活力课堂的出发点,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落脚点就在于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开展活力课堂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广大教师重视课堂,研究课堂,构建课堂,充实课堂,延展课堂,升华课堂。结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活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形成思维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挖掘活力课堂内涵,确立评价标准
  活力课堂的基本原则标准—— “五度”、“五有”。 “五度”即:时间上有宽度,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1/2;活动上有广度,至少有95%以上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内容上有深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真理的发现过程,促进其知识网络的建立和能力的发展;气氛上有热度,课堂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生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气氛热烈、和谐、民主;结果上有效度,通过学生的活动,95%以上的学生当堂掌握95%以上的内容。“五有”即:问题真实有价值;引导得法有效果;活用教材有创新;倾听学生有问题;课堂总结有延伸。
  二、 渗透思维能力培养,优化实施策略
  将活力课堂的优化策略确定为“六转变”、“四综合”。“六转变”即:(1)转变知识学习的过程,变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为发现知识的过程。具体做法:创设情景;联想猜想;实验印证;小组互动;得出结论。(2)转变探究性活动方式,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因素。(3)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4)转变师生的传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5)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6)转变浅尝辄止的问题意识,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四综合”即:突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现实、知识与方法、知识与情感的四维综合,使课堂呈现出更多的活力点。一是知识与知识综合概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二是知识与现实综合联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创立课堂综合化的方法新体系。四是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达成课堂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
  三、 提炼活力课堂精髓,构建基本模式
  结合新教育理论,将活力课堂的基本范式确立为 “四目标六环节”模式,即从四个层面达成目标:认定目标、落实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等)、拓展目标(纵深探讨、延展训练、强化应用)、回扣目标(达标检测、课堂作业)。
  把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归结为六个环节:
  ——激情导入,诱发活力。教师选择恰当的情景开始新的一节课。一是导知型,结合学科特点,可以是温习旧知识,设计相关情境,直接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二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从历史的昨天和今天中寻找素材,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主探究,孕育活力。具体过程为:揭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学生带着具体任务或问题去学习,主动地、有兴致、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自主构建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外显活力。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师生共同发现“自主探究”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
  ——突破难点,展现活力。对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或共同困惑的地方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拓展延伸,丰富活力。通过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或巧设玄机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或体验进行引申、迁移和拓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总结升华,创造活力。师生对一节课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形成框架,强化学习目标,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纠错矫正。
  四、 实践理想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与新教育课堂教学的有关理论相结合,加强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教师技能比赛、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组织有效课堂达标活动,组织有效备课小课题研究,举办构筑理想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等。通过研讨,进一步明确理想课堂的基本要义及下一步课堂改革的方向,促进全校课堂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
  探索实践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科学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将方案实施工作贯穿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贯穿于学校各项管理环节之中,贯穿“特色育人”这条主线,突出“可操作性” 要求。
  2、落实保障,完善配套措施。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制度,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逐步建立起各项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责任措施、操作程序、实施办法以及科学有效的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予以支撑。
  3、加强宣传,形成研究合力。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方案实施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活动方案,促使他们关心、支持和参与学校新课题项目建设,形成合力做课题、全员办特色的良好工作局面。
  4、强化研训,提高研究水平。以方案目标为指向,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打造一支观念新、素质高、有个性、能创新的教师团队,为学校新课题项目建设凝聚合力和提供人才支持。
  5、不断总结,促进成果转化。学校将定期举办新课题项目研究优秀论文、案例评比和其他形式的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定期组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举办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相互交流,促进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学校新课题项目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