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作者】 杨 星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三百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阶段,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其认为历史研究于自身发展无实际意义导致对历史学习定位不准从而丧失学习热情,遑论教学资源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对资源的理解分析以及鉴赏能力,还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及评价能力。因而针对于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态度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现状以及阅读能力培养的复杂特性,学校及教师应该综合不同学生特性,在推动历史教学进程的同时还应明确历史学习意义从而灵活应对教学难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面对高考教育改革,初中作为高中学习的必经之路,学生也积极调整了学习方法。对于高考改革方向是趋于“3+3”模式的发展现状,即语数外仍为必修科目,而其余六名课程则由学生自主性选择。并且日后教学内容仍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部分学生在考虑未来就业方向,历史作为一门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的学科则需要依赖学生的喜好生存。因此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其培养教学资源阅读能力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历史教学在日后的发展中能保持活力。
一、以故事型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理解能力
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往日呆板严肃的认知中,而历史研究学者肯定会告诉你,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因为他们将历史看做一个未完的故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将历史转化成一个故事或者一本未完的小说。
以七年级下学期全国统一人教版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为例,教师可通过建立故事背景,并将历史人物融入于故事背景中,将历史发展作为故事情节,明朝是一个故事较多的朝代,朱元璋是一位争议性较大的君主,其从农民到军官最后成了一代君王,十分具有传奇色彩[1]。在这期间不少的历史人物也不乏看点,如后期郑和下西洋、以及朱元璋薨后的帝王之争等等,教师可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故事的方法,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为历史人物赋予主观性情感从而进行历史教学。通过故事型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从而提高其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能力。
二、组织历史情景剧提升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的鉴赏能力
如在八年级上册中,有辛亥革命及戊戌变法的内容教学,辛亥革命及戊戌变法处于中华国难危机,从本质上分析皆为历史政权的争夺。这些内容皆应该作为历史情景剧的创作前提。也就是说,在组织历史情景剧之前,教师应当确保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不脱离历史史实,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实现教学目的。鉴赏的前提是了解,而历史情景剧只是了解的一种方式,寓教于乐也应当以教为主。在确保完成准备工作后,便可以开始历史情景剧剧本的创作了,这部分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作为审核编辑负责完善学生剧本。剧本写作完成后,教师可评比出最优剧本,并以自愿为原则选取演员[2]。在剧本及演员到位后,便可进行情景剧的排练,以戊戌变法情景剧为例,其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包含慈禧、光绪帝及维新派代表人物,情景剧可以爱国精神为主线,排练完成后,老师需以校方协调选取场地进行演出。情景剧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撰写剧本对历史发展有个感性分析从而以情感认知促发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鉴赏能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具有这样一个共识:历史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中华历史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文化传递。传递形式并不固定,而历史情景剧的介入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后提高对历史发展的鉴赏能力。
三、引入地域化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活用能力
地域化历史教学主要以参观博物馆以及当地文化景点为主,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活学活用能力。如在学习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文化之后,教师可腾出一周的课时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通过介绍文物增添学生的感知能力[3]。并且,当下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建设也趋于人性化管理发展,其文物介绍都比较智能化,学生可全面的了解文物历史,以文物的视角看待历史发展。此外,由于古代地名和现代地名有所差别,虽其不做教学要求,但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专门开设一堂关于古今地名区别的讲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时代发展带给社会的影响。当然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如要全面进行普及是不现实的,因此关于地名讲座,可携带地域特色文化。如此一来,学生可将历史发展和时代背景相结合,一方面丰富了历史教学方法突破历史教学古典呆板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地域化历史教学有利于唤起学生历史使命感,从而能活学活用。
四、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全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以初中九年级教学内容“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例,在进行外国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可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以拓展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考虑到学校并不建议学生在初中使用手机,因而互联网教学的方式推行难度较大。但如在有效监督前提下,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智能产品的介入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初中历史进入九年级其内容主要为外国史,在学习中国历史时,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基础。而外国史的教学应当采取差别型教学。见多方能识广。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建立可增加师生互动,从而可更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了解世界文化。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以科技发展如航天、生物、计算机等方面为主,如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平台也需要教师的细心经营。在进行教学之前,如生物工程中牵涉到克隆工程的内容,教师可搜取相关视频,将其于现代发展联系起来。在观看视频后,教师需要求学生交篇观后感,以此来检验教学效果。
结语
历史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对教学资源阅读的目的在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呼吁新生代学生群体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资源的形式也趋于多远化发展,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等。而阅读的定义也随时代进步而发生变化。因而为了全面提升初中学生资料阅读能力,应该积极开拓教学领域,从学生本质出发,利用现代化元素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如纪录片、历史影视剧等。此外阅读能力的提升还可通过情景剧的创作让学生融入历史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丁曙韵.初中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探析[J].成才之路,2019(12):95.
[2]连晓燕.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以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例[J].学周刊,2018(11):72-73.
[3]李瑞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39.
关键词: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面对高考教育改革,初中作为高中学习的必经之路,学生也积极调整了学习方法。对于高考改革方向是趋于“3+3”模式的发展现状,即语数外仍为必修科目,而其余六名课程则由学生自主性选择。并且日后教学内容仍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部分学生在考虑未来就业方向,历史作为一门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的学科则需要依赖学生的喜好生存。因此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其培养教学资源阅读能力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历史教学在日后的发展中能保持活力。
一、以故事型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理解能力
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往日呆板严肃的认知中,而历史研究学者肯定会告诉你,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因为他们将历史看做一个未完的故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将历史转化成一个故事或者一本未完的小说。
以七年级下学期全国统一人教版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为例,教师可通过建立故事背景,并将历史人物融入于故事背景中,将历史发展作为故事情节,明朝是一个故事较多的朝代,朱元璋是一位争议性较大的君主,其从农民到军官最后成了一代君王,十分具有传奇色彩[1]。在这期间不少的历史人物也不乏看点,如后期郑和下西洋、以及朱元璋薨后的帝王之争等等,教师可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故事的方法,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为历史人物赋予主观性情感从而进行历史教学。通过故事型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从而提高其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能力。
二、组织历史情景剧提升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的鉴赏能力
如在八年级上册中,有辛亥革命及戊戌变法的内容教学,辛亥革命及戊戌变法处于中华国难危机,从本质上分析皆为历史政权的争夺。这些内容皆应该作为历史情景剧的创作前提。也就是说,在组织历史情景剧之前,教师应当确保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不脱离历史史实,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实现教学目的。鉴赏的前提是了解,而历史情景剧只是了解的一种方式,寓教于乐也应当以教为主。在确保完成准备工作后,便可以开始历史情景剧剧本的创作了,这部分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作为审核编辑负责完善学生剧本。剧本写作完成后,教师可评比出最优剧本,并以自愿为原则选取演员[2]。在剧本及演员到位后,便可进行情景剧的排练,以戊戌变法情景剧为例,其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包含慈禧、光绪帝及维新派代表人物,情景剧可以爱国精神为主线,排练完成后,老师需以校方协调选取场地进行演出。情景剧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撰写剧本对历史发展有个感性分析从而以情感认知促发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鉴赏能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具有这样一个共识:历史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中华历史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文化传递。传递形式并不固定,而历史情景剧的介入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后提高对历史发展的鉴赏能力。
三、引入地域化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活用能力
地域化历史教学主要以参观博物馆以及当地文化景点为主,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活学活用能力。如在学习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文化之后,教师可腾出一周的课时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通过介绍文物增添学生的感知能力[3]。并且,当下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建设也趋于人性化管理发展,其文物介绍都比较智能化,学生可全面的了解文物历史,以文物的视角看待历史发展。此外,由于古代地名和现代地名有所差别,虽其不做教学要求,但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专门开设一堂关于古今地名区别的讲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时代发展带给社会的影响。当然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如要全面进行普及是不现实的,因此关于地名讲座,可携带地域特色文化。如此一来,学生可将历史发展和时代背景相结合,一方面丰富了历史教学方法突破历史教学古典呆板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地域化历史教学有利于唤起学生历史使命感,从而能活学活用。
四、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全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以初中九年级教学内容“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例,在进行外国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可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以拓展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考虑到学校并不建议学生在初中使用手机,因而互联网教学的方式推行难度较大。但如在有效监督前提下,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智能产品的介入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初中历史进入九年级其内容主要为外国史,在学习中国历史时,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基础。而外国史的教学应当采取差别型教学。见多方能识广。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建立可增加师生互动,从而可更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了解世界文化。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以科技发展如航天、生物、计算机等方面为主,如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平台也需要教师的细心经营。在进行教学之前,如生物工程中牵涉到克隆工程的内容,教师可搜取相关视频,将其于现代发展联系起来。在观看视频后,教师需要求学生交篇观后感,以此来检验教学效果。
结语
历史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对教学资源阅读的目的在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呼吁新生代学生群体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资源的形式也趋于多远化发展,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等。而阅读的定义也随时代进步而发生变化。因而为了全面提升初中学生资料阅读能力,应该积极开拓教学领域,从学生本质出发,利用现代化元素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如纪录片、历史影视剧等。此外阅读能力的提升还可通过情景剧的创作让学生融入历史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丁曙韵.初中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探析[J].成才之路,2019(12):95.
[2]连晓燕.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以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例[J].学周刊,2018(11):72-73.
[3]李瑞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