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中那些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细节

【作者】 蒲朝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相对来讲,年轻教师更容易产生一些新颖的教学构想,但常常因为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会跟自己预想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这些细节问题往往都是教学行为方面的问题。笔者有意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长期观察、统计,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不足,尤其是在导入、提问和评价过程中,这些不足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一、 导入行为
  一般来讲,导入阶段的时长最好能控制在3-5分钟之内。在对40位数学教师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统计后,我发现仅有20%的教师能够有效控制导入的时长,如果能够用较短的时间有效调动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当然很好,但所有不足3分钟的导入都是比较失败的,而长于5分钟的导入即使有不少成功的,却会影响讲授和练习时间。
  控制导入时间只是表象,核心是对导入作用的理解。导入的根本目的是要在本班中制造一种对知识点的好奇氛围,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好的导入在他们心中会有三个默认的标准:首先是制造亲切感,要紧紧围绕这些孩子,导入的事件要能让孩子理解,最好是他们生活中关心的事,如果有动作、游戏、笑话或故事会更好;其次,要紧扣知识点,不能跑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制造认知冲突,最好能在三四分钟内让孩子产生惊讶、迷惑、不安、奇怪或不知所措的感觉。
  以我听到的一个优秀导入来说明上述三个标准: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六一儿童节学校给咱们班的同学送来了一箱最香最甜的苹果……如果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个,请同学们用掌声表示分到的数量。”“啪、啪”,学生用两次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响亮……“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没有一个孩子击掌,只有迷惑,掌声显然表示不了这个结果……这次导入时间仅用了3分钟多一点,显然很好地符合了上述三个标准。在孩子的迷惑中,分数的定义、分数与整数的区别呼之欲出。
  二、 提问行为
  经过多年训练,教师的提问能力都提升了不少,现在从问题内容上看完全无效的提问少了,笔者对40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统计,内容上完全无效的问题仅占15%左右,但从提问的效果上看,低效的提问还是很多的。
  提问是有很多讲究的。从内容上讲,提问的针对性和启发性是最关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精准地指向了知识点,不涉及其他无关的方向,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聚焦知识点,大大提高效率;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从有趣的表象引发一系列连锁思考,思考后就会触及知识点的本质,认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有可能带出大部分知识内容。从形式上讲,好的提问大多都是开放性的提问,表面上不给学生的回答设限,可以有多种正确的可能,不是简单的选择题或判断题。还有就是可以运用有层次、递进式、系列化多问题的提问形式,按照知识点的逻辑由浅入深多次发问。
  我对40位数学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显示,不少教师都比较重视问题的针对性,约有60%的教师提问都可以保证学生朝着知识点的方向去思考,不会跑题;但注意了问题的开放性的教师只有17%左右;而用到了系列化多问题形式的教师就更少了,只有7.5%。问题的启发性比较难于量化,我只是通过感受做了一个大概的估计,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性。听课过程中,我还发现约有15%的提问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无助于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已有的好奇心,甚至还带跑了课堂主题。笔者注意到,教师随意提问大多是因为心底对教学目标不清晰造成的,课堂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则需要教师忽略和回避,教师对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追加提问,往往都会伤及课堂主旨。
  这里再分享一下我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优秀提问。某老师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原有直线作出两条新的直线后,教师提问“哪些是平移后得到的,哪些是旋转后得到的”?为正确理解“同一平面”这一前提,教师利用长方体中异面上的直线,提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是怎样的”“你认为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当学生面对实物恍然大悟时,又追问“为什么现在又改变主意了呢”?通过一次次追问,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实践,并在画一画、分一分、议一议、评一评等多项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这堂课最终依靠一系列有层次的提问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 评价行为
  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还是以40位小学数学教师为观察对象,从评价的性质和评价的内容上做了一个统计。首先,多数教师都采用过形成性评价,约占总评价数量的45%,没想到这种随堂测验式的评价会有这么广的应用;诊断性评价非常“珍贵”,只占所有评价的2.5%;可以称为多元化的评价也非常少,只占到了5%。再看一下教师都评价了学生的哪些方面:评价学习结果占到了47.5%,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只有10%,对学生品德的评价占了5%,对学生思维的评价还不错,占了37.5%。
  最让我失望的是,几乎所有这些评价都是教师对学生作出的,没有一位教师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还可以看出,教师往往偏爱形成性评价和单一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表达形式太过单一和表面化,经常是“不错”“很好”“回答得非常棒”等固定化语言,这种评价的表达是空洞的,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
  改变课堂评价行为需要观念、意识上的转变。多一些过程评价、态度评价和品德评价并不难,关键是要让教师认识到这些评价的积极意义;多元评价是对学生个性的鼓励和肯定,非常必要,但在我看来却并不容易,教师常年都太过关注成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们一时很难想到还有什么别的角度可以衡量自己的学生,这也需要观念的转变。评价的表达方式则可以多参考优秀教师的课堂,只要真心欣赏学生,就能找到更具体、更恰切的评价语言。
  综上所述,导入行为、提问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三个教学细节,这些细节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入、体验以及感受学习的感觉,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及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