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摭谈

【作者】 夏春华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第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思维的起点,是学习化学的奠基石,因而要做到准确熟练的把握其本质,才能进入化学学习的大门。初中化学概念繁多,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困难。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际,探讨从抓关键词、联系生活、构建体系、训练巩固等四个方面加以突破,对进一步做好化学概念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抓关键词;联系生活;构建体系;训练巩固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章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习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讲清概念、把握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里结合初中化学课堂实践,探讨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化学概念内涵
  1.认真剖析关键词
  化学概念中有些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点,也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点。教师应找出这些关键字词,教会学生认真剖析。例如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同一类”学生不明白,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同一类”只要求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中子数甚至电荷数可以不同。学生学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便抓住了概念的特征,理解了意义,加以记忆和运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辨别概念特点,及时纠错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第三章“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如果没有“纯净物”作为前提,那么一种元素既可以组成单质,如氮气(N2),氢气(H2),也可以组成混合物,如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气体。同样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来说,既可以是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也可以是混合物,如煤(主要组成元素是碳,还有氮,硫,氧,氢等元素)。所以要判断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否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错误。
  3.通过例证揭示概念本质
  在得出概念后,需采用后续的例证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如,对“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1: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氢氧化钾与稀硫酸反应;
  ②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
  ③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此刻,学生并没有掌握中和反应概念的本质,教学时还需例证策略来完善。 
  环节2:(屏幕呈现)用事例来说明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学生1:不一定。如2NaOH+CO2=Na2CO3+H2O。
  学生2:不一定。如CuO+H2SO4=CuSO4+H2O。
  通过例证策略学生不难捕捉到中和反应的本质为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而不能只看生成物是否是盐和水。
  4.逐层解剖化学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有多个关键词或需要按照关键词的顺序学习的化学概念时,则需要对其进行逐层解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其实这样将概念分解开来,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理解概念时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概念的特征,将易错概念严格区分开来,从而让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化学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
  概念的形成属于原理性的,概念的应用则是实用性的,加强概念的应用教学有助于学生反思概念的形成,对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有着重要的正能量作用。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可见,联系生活实际是解决概念应用问题的着力点。
  2.化学概念源于实践,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抽象概括
  对概念不能纸上谈兵,只有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生才能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具体。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如“结晶”的概念引出后,我把教学的重点转入“结晶在生活中的应用”。一则生活情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要求同学们用学过的结晶概念及原理来解释这一生活现象。这一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找到“结晶”教学的切入点,理论在生活生产中得到了证实,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的正能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又如,“元素”概念对于初学化学的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引出“元素”的概念之后,我将重点放在“元素”概念的应用上,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说出“元素”的存在(课前一天,已布置作业让学生准备),并列举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来组成的。学生找来了药品盒、食品标签、饮料瓶等,也有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并摘录下来带进课堂。这些生活材料的寻找、积累、交流,让学生对抽象概念“元素”有了感性的认识,枯燥的课堂有了生活的气息。可见,合理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可有效搭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升华自身的感性认知,提高其思维转变能力,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构建化学概念体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例如:对“单质、化合物、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1:说出上述概念的含义。
  环节2:说出单质、化合物与元素的关系;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原子与分子、离子的关系。
  环节3:以“原子”为核心概念,尝试画出能反应上述概念关系的草图。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表达,并投影学生所画的概念关系图,采用学生互评、师总结的方式理顺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并完善概念关系图。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大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型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化学概念在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关节点”。构建化学概念关系图,有助于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若难于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图,则谈不上真正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可见,引导学生从核心概念展开构筑化学概念系统的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四、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巩固化学概念
  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应该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或问答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让学生区分下列混合物:①澄清石灰水;②牛奶;③泥水;④汽水;⑤稀盐酸;⑥生理盐水;⑦食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讲评、分析、纠正错误。再比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教学中,得出概念以后,直接当堂训练。对学生掌握、深化理解概念是很有效的。
  总之,初中化学教材引出的概念在表述上体现了简约性,“浓缩”的概念背后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局”,“放大”概念的教学过程,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概念启迪思维,建立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运用已学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新的概念,这样概念教学才能落到实处,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魏文武.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24):91-92.
  [2]赵娟.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新探[J].新课程,2021(25):49.
  [3]陈晓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C].2018-01:1407-1410.
  [4]徐静.创新化学概念教学 强化化学核心素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05):27-28.
  [5]张莉.优化化学概念教学 提升化学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8(24):11-12.